寓言小故事:积善梳

时间:2021-08-31

  积善梳

寓言小故事:积善梳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

  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拿人开涮吗?于是纷纷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甲、乙和丙。

  负责人交待:“以10日为限,届时向我汇报销售成果。”10日到。负责人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

  怎么卖的?”甲讲述了历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

  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有不同的结果。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来,那才是真正的营销高手。

怪人之怪言的深刻启示

  多少名人的名言都忘记了,可一个古怪老者的话——“怪言”,我却几十年铭记在心,难以忘记。

  七十年代初,我上小学,我们的大杂院里住着一个很古怪的老者,私下别人都叫他“怪人”。他的古怪有很多方面,但使我印象深刻的只有一个,就是谈话时爱和人抬杠。所以对他的爱抬杠印象深刻,是因为他的一句抬杠之言,对我的人生态度及事业影响很大。

  那时,一个院子里的人吃饭,都要到大门口的过道下“聚餐”,好像在那里粗茶淡饭就变成了山珍海味。或坐着、或蹲着,边吃边聊,海阔天空。有一次,聊的话题是什么馍最好吃。大家都说:“油膜最好吃。。”而这老者却说:“玉米面煎饼最好吃。”大家都说油膜最好吃是有道理的:那个年代,玉米面能天天吃上就很不错了,两三个月甚至半年能吃上一次油膜就是很享受的了。有人就问老者:“为什么说玉米面煎饼最好吃?”老者抬杠道:“油馍好吃你们为什么不天天吃,玉米面煎饼天天吃就是最好吃。”

  老者有许多怪言,我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可这句“玉米面煎饼天天吃就是最好吃”我却记忆犹新。因为,尽管那是抬杠之言,但我却受到了启示,从中发现了可以借鉴的深邃之意——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珍惜拥有,欣赏拥有。其实,在我们的一生中,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一定环境等具体情况下所遇到的、所拥有的,有许多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难以改变的。这时若用“既遇之则受之,既有之则爱之”的态度去对待,往往是最佳的选择。几十年来,我就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习、工作和事业的。

  上小学时,我就对物质的化学变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上初中时就立志要当一个化学家。77年参加高考时,报的自愿全是化学专业,化学还得了满分。可由于报的自愿太高,所报院校未能录取,而被调剂到了医学院校的西医临床专业。上了医学院校,要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当然不高兴。但此时想起了老者之言给我的启示,就劝说自己:接受学医现实,欣赏医学专业。这时我就积极地去想医学对人类的重要性:治病救人,维护人之健康。于是就“既学之,则爱之”,把它看成最好的.专业。思想与情绪问题解决了,自然就很努力,从而使自己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

  81年毕业,我被分配到了新乡医学院中药研究室。尽管没有从医而要从事中药研究,但我积极去想它的重要性: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非常重大的贡献,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有很多工作要做。于是就“既干之,则爱之”,把它看成“最好的”而努力工作。由于工作认真细致及刻苦专研,在新乡医学院的几年里,与人合作完成了许多研究课题,有多篇论文发表在《中成药研究》、《药学通报》等国家级杂志上。

  因两地分居,85年调回到了本县防疫站。由于没有从事人们仰慕的临床医疗专业,心里不满意。但此时我就按老者怪言的启示去做: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珍惜和欣赏回到家乡,回到妻子身边所拥有的工作。于是就努力地去想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预防为主,能让人不得病少得病比给人治病更重要。有了思想上的重视与情感上的欣赏,必然会全身心投入地工作。除了很好地完成工作,我还积极搞技术创新和理论研究,时至今日,共在《中华预防医学》、《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卫生检验》、《健康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实际上,古今中外许多有很有成就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学了原先并不喜欢的专业,干了原先并不乐意的工作。但他们却都能面对难以改变的的现实,既学之则喜之,既干之则爱之。例如,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河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立群教授,原先感兴趣的是理科,可学校调剂成了文学专业。于是,他“既学之则爱之则专之”,在文史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国内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