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文学赏读及改编

时间:2021-08-31

  引言:《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雨巷》文学赏读及改编,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雨巷》文学赏读及改编

  《雨巷》文学赏读

  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戴望舒的艺术成就不仅超出同派其他诗人,即使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也是令人仰视的。前期追求纯艺术上的诗歌美,后期在与现实的结合上有了新突破。《雨巷》是诗人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此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中,而诗人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此诗正表达了当时普遍性的迷惘与幻灭的情愫。此诗在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新颖的象征美、形式的音乐美等四美中都有上佳的表现,叶圣陶认为此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也成就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诗人着力描绘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的图景,油纸伞、雨巷、丁香使得诗歌具有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这三个意象的选择,使诗散发出朦胧美,尤其映照姑娘太息般的眼光和像梦一般凄婉迷茫的飘姿,都让人感受到似丁香一般的似有若无的芬芳和惆怅。尤其所选用的词如“惆怅”、“凄清”、“太息”、“迷茫”,渲染出不可捉摸,内心状态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等特点。这种朦胧美是对诗坛“狂叫”诗风的反拨。这结着愁怨,丁香一般的姑娘的意象一方面是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的影响,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又容纳了西方象征主义的诗歌技巧,具有更深的象征性意蕴。姑娘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彳亍”、“彷徨”都是为着这理想的擦肩而过、可望而不可及,这使诗具有了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因此,诗歌虽带有象征派的神秘意味,但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因而叫人“看得懂”。“在望舒之前,也有人把象征派那种作风搬到中国底诗坛上来,然而搬来的却正是‘神秘’,是‘看不懂’那些我以为是要不得的成分。”(苏汶)可以说,《雨巷》扎根于古典的沃土,又拼命吸收异域的雨露,是体现新诗现代化进程的成就的。在诗歌形式的音乐美的追求上也有突出成就,戴望舒深受如魏尔伦所主张的“万般事物中,音乐位居第一”的影响,在与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的结合而独具一格。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错落有致,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以及对偶、排比等手法的大量运用,造成和声效果,遂使全诗自始自终回荡着感伤的旋律,犹如优美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