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学案 通用(2)

时间:2021-08-31

  一、结构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第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一开始,诗人就写出了一幅江南小巷的雨中即景。“我”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样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这深意是什么呢?引起第二节。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而在这里,诗人又赋予丁香新的意蕴。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丁香一样的颜色),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一样的芬芳),但同时又有愁怨的。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这样的姑娘是“我”盼望到来的,“我”是不要娶她做新娘?

  第三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里应是作者的想像。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冷漠,凄清,又惆怅”是姑娘的特点,而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可姑娘为何和“我”这样“惆怅”?在这里,“我”与“丁香一样的姑娘”找到了共通点。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是一个近镜头,把姑娘的细节都刻画出来。“走近”我,是“静默”的,是飘然的;“眼光”是满含“叹息”的。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

  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梦中相见的女郎,是“我”日思夜想的人,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倾诉衷肠,就从“我身旁飘过”,莫非是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第四节中“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来了,第五节中“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走了,来的短促,走的匆忙,这会给 “我”留下多少忧伤?在这里,“我”的孤独、忧伤、彷徨,甚至失望,一齐涌上来。“我”与“姑娘”心境相同,也可算融为一体了。

  第六节,“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本节照应第二、四节。来时的美好的颜色、丁香的芬芳,现在已消散的无影无踪,只留下太息般的目光,让“我”久久不忘。姑娘出现了,姑娘走远了,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

  第七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照应第一节,再一次描绘出一幅寂寥、凄清的江南雨巷图。与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一样,每章只改动少量的字,造成一种回坏往复的形式的美。这里也是,两节只有一处不同,就是第一节是“逢”,第二节是“飘”。这两个字有何不同?诗人为什么这样用?有什么深意吗?我们认为,这是“我”心情的变化的外在表现: “逢”字强调的是实际中的接触,理想化程度更高;“飘”虽也有理想化成分,但又现实了些,知道“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望而不可即,精神上的享受可能更实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