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巷》看《公墓》的现代性

时间:2021-08-31

  《雨巷》是戴望舒的现代诗,写于1927年夏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雨巷》看《公墓》的现代性。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雨巷》看《公墓》的现代性

  摘 要:本文旨在论述《公墓》的现代性:首先,公墓位于城市的郊外,在现代性的语法结构中被编码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公墓里的居民构成是无机的,他们大抵没有血缘、地缘关系,一起组构成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其次,借助《雨巷》可以看出《公墓》中的邂逅是典型现代性的体验,它具有短暂性、瞬间性和偶然性,即“一别钟情”。

  关键词:《公墓》 《雨巷》 现代性 “一别钟情”

  公墓,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地方啊!

  《公墓》是这样开头的:“四月,愉快的季节。郊外,南方来的风,吹着暮春的气息。”这是一个典型的田园风光,与感觉不到春的气息的人工化城市不相关联,或者说,公墓是一个被城市人驱逐、狐疑的异己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把它远远地驱逐到郊外,我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安妥。小说紧接着又说:“这儿没有爵士音乐,没有立体的建筑,跟经理调情的女书记。田野是广阔的,路是长的,空气是静的,广告牌上的绅士是不会说话,只会抽烟的。”郊外哪里来的爵士音乐、立体建筑和女书记?这段否定性的描述看起来纯属冗余,但是,否定性的描述之下包含着一种极其强烈的肯定性企图:我就是要用一种城市的、现代性的生活体验去重新想象和编码被驱逐到郊外的公墓,从而使得异己、陌生、阴邪的所在变得熟悉起来。这样一来,郊外的公墓就在现代性的语法结构中被编码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现代性体验本身。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公墓既在又不在城市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