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和再别康桥对比赏析(3)

时间:2021-08-31

  三

  《雨巷》的基调是忧郁的,当然,这并非真正情感上的忧郁,其实只是一种奢侈而华贵的情感外衣。诗中那种缠绵、优美的伤感其实并非来自生活的磨难,甚至也与爱情无关,那只是一种青春诗人(当时诗人只有22岁)对生活、诗意、美感的一种莫名的憧憬,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感宣泄。所以,《雨巷》的忧郁是轻盈、美丽而高雅的,是充满一种审美情愫的快感的。无论诗人如何“太息”,如何“哀怨”,如何“冷漠,凄清,又惆怅”,他的内心深处其实并不真正的阴暗,也并不真正的痛苦,丁香花“忧愁”意象的背后,其实只是美丽、温柔、多情,甚或美好,其间夹杂了一些青春诗人的朦胧的困惑和期待而已。所以,读者读了这首诗后的真正感觉也并非哀怨、忧愁,而更多的却是美好、愉悦。这种愉悦既是审美上的,也是情感上的。然而,《雨巷》的忧伤却又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这确确乎是一个美丽的悖论。《雨巷》的忧伤来自于一种古典而华贵的意境氛围的营造。虽然这只是一种刻意为之的审美追求,但这种“刻意”的营造中却融合了最佳的古典忧伤元素,如朦胧的细雨,忧愁、悠长、空寂的江南小巷,传统诗意中优美而忧伤的丁香花,古朴而简陋的油纸伞,踽踽独行的落寞而美丽的林黛玉型的姑娘……这些元素以极其自然典雅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天衣无缝的忧伤的美丽氛围。这种忧伤的美丽或美丽的忧伤虽不能真正感动你,但足以让你迷恋。

  而《再别康桥》的旋律却是欢快的,充满了一种甜蜜的幸福感。如果说,《再别康桥》也表达了一种离别惆怅情绪的话,那么,这也是一种“甜蜜”的“离别”和“幸福”的“惆怅”。全诗最带有“惆怅”嫌疑的一节诗是倒数第二节:“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节诗是紧承前一节诗“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来,是一种激情高扬之后的平静;所以,这种“平静”应该充满了激情的余韵,愉悦的美感还流荡其间,因而,诗人并不惆怅,更无忧郁。诗中虽然倾诉了一种深情的依恋,但它的基调却是轻松潇洒,明亮优美的,正如诗歌结尾所表达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轻盈柔婉的节奏传达的正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对过去是一种美好而深情地回顾,对未来应该也是自信满满,踌躇满志,只有具备了这种心态,才可能写出这种清新美丽、铿锵动人的诗句

  由此看来,徐志摩称得上是一位幸福的诗人,一位甜蜜的歌者,足以让许多诗人羡艳的。因为通常“悲愤出诗人”,很多诗人只有在困苦中才能激发诗意灵感。所以,古今中外大多优秀的诗篇都是忧郁激愤的,大多诗人都是痛苦惆怅的;但徐志摩或许是个例外。他的许多诗都是充满生活愉悦激情、充满幸福感的,但照样美丽动人、诗意盎然。

  综上所述,通过对两首诗的比较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的品出两首诗的独特韵味,从而把握两首诗的诗意灵魂:它们虽然同样优美,但诗意个性迥异。一清雅,一绚丽;一忧郁,一欢快。而这种区别正是两位诗人风格的典型代表。有“雨巷诗人”美誉的戴望舒,他的《雨巷》正好代表了他早期诗歌那种中国古典传统和欧洲象征主义融合的诗风:轻柔、蕴藉、朦胧;而《再别康桥》则正好体现了生活中充满“爱情”“浪漫”传奇的徐志摩的风流倜傥的绚丽色彩:美丽、绚烂、浪漫。这既是他的诗风的概括,又是他人生传奇的写照。人们论诗时常说,“诗如其人”“人生如诗”,指的就是诗人的人生观和审美取向与他的诗作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我们在《雨巷》和《再别康桥》的比较欣赏中就得以窥见一斑,两位诗人的不同个性和不同艺术审美追求在我们眼中就呈现出不同的风采,风姿各异,旨趣不一,却同样诗意盎然,妙趣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