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优秀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导语:很多人还不知道以雨巷教学设计是怎么样吧,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雨巷优秀获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雨巷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