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读后感(2)

时间:2021-08-31

  雨巷读后感4

  也许课本中结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经历,会比较倾向于将这首诗理解为一首革命抒怀诗。可是我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哪个少女不怀春,看到这首诗我更多是想到男女之间暧昧幽怨的情感。

  戴望舒是一个文学工作者,一般能够接近并深入了解文学的人都是感性多情,心思细腻的人,戴望舒也不例外。他曾迷上同窗好友,也就是当时号称“文坛三剑客”之一的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可是施绛年却提出一个条件:戴望舒要出国留学,取得洋学位并找到体面工作后,才能与她正式结婚。建立在一系列条件基础上的感情是十分脆弱的,没有多久,他们破裂了。在《雨巷》中我们可以时时见到一个盛着油纸伞在雨中彳亍的丁香少女。雨巷这个地方本来就是能让人从心底深处涌起一股寂寞凄凉的地方,耳边顿时听见淅淅沥沥的一阵雨声。

  记得从前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中写道:我喜爱雨声嘀嗒,享受细雨的触摸。余光中的雨也是冷的,可那是乡情无以舒展时的失落之冷,而戴望舒的冷则是有这对爱情的渴望而无以实现的冷。看到丁香少女我眼前又浮现了婉君的影子,这个与悲剧联系在一起的悲情女子。当然丁香少女还没有苦情到这个地步,她在雨中哀怨彷徨,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流露出太息般的眼光,朱唇微启,吐出丁香般的惆怅。我喜爱有着幽怨的美丽女子,这会赋予她们神秘而淡漠的优雅气质。也许丁香正在雨巷中无尽的回忆刚逝去的爱情,想念着爱人的面容和体温,鼻前萦绕的是那永远不能释怀的气味。爱是空城,回忆是双城的距离。我只想对所有丁香般的女子说,回忆是件十分美好的事,应该将回忆用水晶盒装好,藏在心灵一角,让它在岁月的流逝中转化成心灵最美的一颗水晶钻,但不要让它变质,不要经常打开盒子,因为那只会让你因上一段爱情的逝去而变成唠叨不已的怨妇。

  只有让遗失变为美好,才能在梦中与幸福相见。海的思念绵延不绝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会爱如果走得够远应该也会跟幸福相见承诺常常很像蝴蝶美丽的飞盘旋然后不见但我相信你给我的誓言就像一定会来的春天但我认为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誓言,只有靠自己自立自强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

  雨巷读后感5

  《雨巷》这首诗曾经轰动整个文坛,这首诗的作者戴望舒也被誉为“雨巷诗人”,他的这篇成名作广受大众喜爱和好评,为无数人传颂。

  这首《雨巷》是作者因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经历而作的,所有整首诗中常见“愁怨”、”哀怨“、”彷徨“、”凄清“、”凄婉“等字样,让人读出了作者所处的境遇。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弥漫着悲观迷茫的情绪,大革命失败的痛苦,而诗人自己则又陷入了苦恋中,不能自拔。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她彷徨,孤寂,在雨中哀怨,走近又走远了。抒发出作者愁苦抑郁的心情。用象征的手法将弄而不结、繁而不乱的意象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将雨的凄清和巷子的幽深以及姑娘的惆怅表现的淋漓尽致,共同组成了一幅低沉而唯美的图画,借此表达自己的失望和彷徨的心声,对革命前途的迷茫。

  每次读《雨巷》,我就能想象出这样的场面,柔橹声中多水多桥的江南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纤纤少女漫步在小巷,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读后感6

  说实话,在老师为我们讲解雨巷之前,我初初读到这首诗时,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首爱情诗。我认为文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作者理想的、思慕的女子,是作者理想的另一半,代表着作者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期许。但在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我发现我的想法还是太过浅显简单了。

  按照老师在课堂上所说,文中的姑娘实际上是一种象征,姑娘的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实际上都代表着诗人自己;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实际上就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事物、对理想信念、对人生追求的迷罔和彷徨。我觉得这种解释很有道理。

  可是,在之后的几天里,闲暇之时揣摩起这首诗,我心中渐渐地冒出了一个与我最早的想法、与老师的解释都大相径庭的想法。

  我觉得,诗人其实并不想通过这首诗来特意表达什么,甚至,可能连诗人自己,都不太说得清楚他写这首诗的动机为何。自古以来,诗人写诗,其实都很少有什么“预谋”,多数不过是受到某人某事某物的触动,即兴而为罢了。所以,固然每首诗的字字句句都凝注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和思想,可是同时,也很少有诗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特殊意义和象征性。基于以上考虑,我觉得,其实我们真的没必要对每首诗都逐字逐句挖个清楚,一定要给它安上一串分析解释。当然,其中有一些诗人情感表现得比较明显的、诗人自己写时就能够明确自己想法的诗,如此分析,倒是一桩乐事,相当于我们后人与前人的交流对话。我们去猜测诗人的所思所想,揣测诗人的处境心情,其乐无穷。

  可是,像《雨巷》这样的诗,通读下来,我们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迷茫。一个人在迷茫的时候写下的诗作,我觉得很难会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和象征。只是诗人处在人生的旅途中,前路一片迷茫,偶有所感,然后将这种感觉用文字记录下来罢了。可是无论是老师的讲解、我一开始的想法、网上的种种评论,都是对这首诗有一个明确、精细的分析判断的。可是若连诗人本人都不知道他到底想要什么、想说什么,我们这些根本不了解他的旁观者,又哪里来的底气下那么武断的定论呢?我们读诗,固然要揣摩诗人的情感和想法,可那终究是揣摩,不是定论。另外,我希望未来的语文教育可以给我们学生更大的自由度。

【雨巷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1.读雨巷有感精选

2.《雨巷》精选教学设计

3.精选《雨巷》赏析

4.《雨巷》赏析「精选」

5.《雨巷》改写范文 精选

6.雨巷读后感

7.《雨巷》读后感范文550字(精选3篇)

8.《雨巷》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