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读书笔记6篇

时间:2021-08-31

戴望舒《雨巷读书笔记1

  今天,在一本书上提到了戴望舒<雨巷>,我记得以前读过,记忆中是一首情诗,我记得有这样的句子: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读书笔记6篇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妈妈说,理解一首诗要了解时代背景,要理解深层的意思。我有去读,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行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戴望舒《雨巷》读书笔记2

  戴望舒,是个性情的象征主义诗人。

  象征主义注重表现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雨巷》抒唱的正是诗人的这一段心灵历程;诗人撑着纸伞,彷徨雨巷,在寂寞、苦闷的情境中,希望遇着一个自己期待的姑娘。这并非现实的巧遇,而是幻觉的邂逅。这姑娘也并非实有的人,而是一个象征性形象、诗人情绪的对应物。她像丁香一样美丽又忧愁,她像梦影一般走近又消散,这正是诗人当时把握不住理想,却不甘放弃希望的复杂情绪的显现。由于丁香形象虽然惆怅、凄清、迷茫却没有颓唐、而依然妩媚动人,高洁孤傲,诗人在这里坚持了对人的尊严和生命力的极度追求!

  诗人拿丁香花来比喻姑娘,寓意深邃。我国古代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花的名句:“丁香花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楼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愁”等等!丁香花开于仲春时节,因易令人伤感而被世人称之为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青睐。诗人用其作比喻来描写姑娘的神情、动态,因喻体富含暗示、联想作用,姑娘的形象写得迷离、朦胧。

  《雨巷》通过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使得全诗回荡一种深沉的优美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谷而迷茫的心境,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总之,诗作非常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锤炼,讲究节奏和音乐性,追求一种朦胧的意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戴望舒《雨巷》读书笔记3

  戴望舒只有一个,所以,那飘满丁香花芬芳的小巷,也只有他才走得出那份独道的悠长与寂寥。那结着愁怨、有着丁香花般芬芳与忧愁的姑娘,只能在他的笔下,才会款款而行,摇曳生香。

  看过一首诗,大意是这样的:以前我们狼狈为奸,狼还在,狈没了。以前我们衣冠禽兽,衣冠还在,禽兽没了。以前我们酒肉朋友,酒肉还在,朋友没了。以前我们寻欢作乐,我们还在,欢乐没了。

  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个人家的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于是它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狼骑在狈的脖子上,再由狈用两条长的后腿直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把羊叼走。

  同样是撑着一把伞,一样的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雨巷。可任凭你从黎明走到黄昏,把小巷走穿,把巷子踏平,那丁香花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也未能出现。也许,她被永久地停驻在了戴望舒的雨巷,那是一个只属于戴望舒的女人,那朵美丽芬芳的丁香花只为他一个开放。

  谁都可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就象是人都可以华裳锦衣一样,却不一定能穿出神韵和气质来。满街清一色的低胸低腰装,可不是谁都能穿出性感与火辣的,其间不乏飞机场与水桶的败笔。

  谁也都希望逢着,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可惜的是,如今的丁香不是在宝马里哭泣,就是在深闺中怒放,香了别人,苦了良心。纵使我们天天游荡在雨巷,也只能逢着些个的庸花俗草。

  狈不在了,狼还要继续活下去。无以为奸,与狐狸共舞,裹腹怡情两相宜。

  只要雨巷还在,就会有撑着油纸伞的过客。丁香般的姑娘没了,总会有茉莉、桅子花般的姑娘,与你一样撑着油纸伞从雨巷走过。你可以不是戴望舒,她也可以不是丁香花样的姑娘,但故事,相信会一样的凄美、缠绵。

戴望舒《雨巷》读书笔记4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怅的诗。一个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飘然而过。

  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样出现、飘过,然后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只是想象;错身而过,是不可避免的悲剧。细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现了,“我”却眼睁睁地看着她消失,仿佛一场梦境。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幻想逢着一个希望逢着的姑娘。

  这并非是现实的巧遇,而是幻觉的邂逅。而那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许是前清宰相府后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诗人以前的邻家少女。其实,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她最终要消散在诗人的视线中。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在浓重的象征色彩衬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诗人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一幅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呈现在面前。带着哀伤,诗人把自己放在悠长的雨巷中,做一个反复彷徨的孤独者。没有声音,没有欢乐,也没有阳光,只有彷徨和哀怨,这就是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够实现。但是,诗人明显知道,美好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于是,它转瞬即逝,只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在这里,诗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弃理想的复杂情绪显露无遗。

  《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使诗歌呈现出一种迷离的美境。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李璟也写过一曲关于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丁香结和雨中愁在这位南唐后主的笔下已经连结在一起。而在诗人的手中,丁香有了进一步的含义。他想象了一个丁香一般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于是,它成了含有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包含诗人对美的追求,也包含诗人美好愿望幻灭的痛苦。诗人曾经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雨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最终消散,体现了诗人当时理想的幻灭。

  在新诗中,《雨巷》是一个“忧愁”的文本。诗中的“丁香”意象、迷离的音乐美和情绪的抑扬顿挫,使它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感。在文学的雨巷中,读者往往不满足于“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还想企图捉住她,于是,她“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般飘过我们的身旁,消散在我们的视线中……这,就是它的“愁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