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戴望舒全诗细解(4)

时间:2021-08-31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 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 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知识扩展】

  戴望舒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作品

  表作有《雨巷》,《我的记忆》 《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小说戏曲论集》《戴望舒诗全编》1989年 编辑本段翻译书目 《少女之誓》 《鹅妈妈的故事》《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天女玉丽》   《爱经》《屋卡珊和尼各莱特》《唯物史观的文学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