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2)

时间:2021-08-31

  二、《雨巷》的创新和突破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戴望舒在《雨巷》中创造了极具传统意味的“丁香姑娘”这一美人意象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悠长的雨巷”中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惆怅,和《诗经・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遥相呼应。但另一方面,戴望舒又并不拘泥于传统,“丁香姑娘”既是对传统的美人意象的继承,更有创新和突破,和戴望舒其他诗歌中的“百合姑娘”、“曼陀铃姑娘”、“林下姑娘”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美人意象体系,给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借鉴。

  1、美人和香草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人”和“香草”的意象往往是各自成体系的,《楚辞》所开创的美人和香草的传统习惯被人结合在一起被人称为“香草美人”,但细读《楚辞》就会发现,《离骚》、《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思美人》等篇章中香草和美人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意象,香草和美人在《楚辞》中都是独立出现的。以《离骚》为例:

  “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些都是香草系列,屈原以香草点缀自己来象征自己的志洁高尚、不为世人所理解。

  而在诗歌的后半部分: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 恐导言之不固。”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诗人以对“宓妃 ”、 “佚女”、 “虞之二姚”等美人的追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到怀王身边却无法靠近的愤懑和美好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惆怅。

  其他如《诗经・蒹葭》中的“伊人”、《古诗》“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中的“美人”、张衡《四愁诗》中的“美人”、曹植《美女篇》中的“美女”、谢灵运《石门岩上宿诗》中的“美人”、杜甫《佳人》诗中的“佳人”等等,美人意象都是独立出现用以象征美好的理想的。

  《雨巷》却不同,戴望舒将香草和美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意象“丁香姑娘”,她既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丁香”所承载的“忧伤”、 “忧愁”的独特内涵,又和“美人”象征理想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她像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又像丁香般的易逝,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诗人用雨中的丁香作比喻,“丁香姑娘”比起传统的空洞的美人意象所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更加凄婉、动人心魄,“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将诗人在革命失败后虽经历了内心的痛苦、忧郁但仍不放弃追逐理想的心理状态传达的淋漓尽致,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2、外在和内在的结合

  传统文学中美人的形象往往是模糊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绝代有佳人,深居在空谷”美人什么样,并无具体的描绘,即使如曹植《美女篇》、李商隐的《无题》对美女有具体的描写也都局限于外在之美,对美女的内在气质几乎没有什么作品有具体的描绘。而且传统文学中的美女常常是与抒情主人公天水相隔,可望而不可即。但在《雨巷》中,戴望舒对“丁香姑娘”从外在的形态到内在的气质都有具体的描写:“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丁香姑娘”的美连颜色、气息都能感觉得到,让人可见、可怜,比起传统文学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人,“丁香姑娘”显然更能打动人。在第三诗节,诗人还写道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完全就是“我”的自画像,是“我”的情绪的外化,“丁香姑娘”和“我”是合而为一的。诗人对“丁香姑娘”内在气质和心理状态的描写比起传统文学中模糊的美人意象更有助于情感的宣泄,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执著于理想却难以实现的惆怅和哀怨借着“丁香姑娘”这一独特的意象传达的更具体、更真切,这一点是传统文学所达不到的。

  3、忧郁而不沉沦

  传统文学中的“美人意象”更多的传达的是理想难以实现、前途渺茫的惆怅和失落。据《张衡诗文集校注》并序中记载:张衡当时任河间相,治理威严,以至于郡中大治,争讼息,狱无囚,然而当时国君不尊法度,天下渐弊,张衡郁郁不得志,于是作《四愁诗》,以美人暗喻贤君,却因为路途遥远无法交往,所以心中充满了忧愁。屈原因为楚怀王听信别人的谗言,疏远自己,故而作《思美人》,然而诗人深深思念美人,却因为媒人隔绝道路阻断,心情沉郁。其他作品大概也是类似的情况,一般都因为追求、思念美人而不得,从而诗歌的意境沉郁、悲怆。

  《雨巷》却不然,“丁香姑娘”来了,但只在眼前一闪,转眼间就消失了,她的颜色、芬芳,连同她的“太息一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都消散了,空留下“我” 在雨巷中独自彷徨。看似充满了前途渺茫、理想无法实现的哀伤,但是诗歌却是沉郁而不沉沦,当“丁香姑娘”从“我”的身旁消逝之后,“我”不是一味地哀伤,却仍然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执著于自己的理想。诗人深处乱世,时事纷乱,和其他的文人一样,诗人看不到时事的方向,彷徨就不可避免,但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并不像传统文人一样在理想遥不可及、难以实现时只有忧伤和满腹的愁绪,而是仍然执著于理想的追求,“丁香姑娘”虽有传统的气质却又唱出了时代的声音。

  戴望舒早年受到母亲的影响,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学,《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人意象的继承,同时诗人又创造性地将美人和香草结合在一起,赋予“丁香姑娘”不同于传统文学中“美人”的模糊的形象,使其同时具备了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冷漠、忧郁的气质,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丁香姑娘”是忧郁的,但诗人对她的痴痴地等待却让人看到了现代诗人不同于古人的心志和追求,是“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刘燕 《先秦汉魏六朝美人意象研究》[DB].河北大学 2010.08

  [2] 杨戈其《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简析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美人意象》[J]语文教学通讯 2011.01

  [3] 刘聪霞 刘进 《戴望舒诗歌中古典意蕴的现代意义》[J] 咸宁学院学报 2010.02 第30卷第2期

  [4] 陶忠娣 《论戴望舒诗歌中的女性形象》[J]宿州学院学报 2004.10 第19卷第4期

  [5] 付海鸥《论戴望舒诗歌创作中的拟女性心理》[DB]西南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