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6则(3)

时间:2021-08-31

  题目是这样的:1、“2009年10月24日下午2时许,荆州市宝塔江段有两名小男孩不甚滑入水中,十数名大学生奋不顾身前往营救,最终两名小男孩被成功营救上岸,却有三名同学不幸英勇献身。事后该市领导看望,慰问了英雄亲属。”

  请你说说对这群大学生的看法。

  2、“当小孩与几位大学生落水后,当即就有几位不会游泳的同学请求停在江边渔船上的渔民前去营救,可是这些渔民们毫不留情的拒绝了同学们的请求,他们还粗鲁的说:“滚开,我们要睡觉,不给钱船是不会动的。”随后便在船上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悠然的装睡起来。”

  请你发表对这些“渔民”的看法。

  3、湖北3名大学生在长江救人时,不幸溺毙,当时即使岸上师生如何跪求,船家都不肯施以援手。但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竟要发死人财,将尸体绑在船边,手牵着绑尸绳要价,每个尸体索价 1。2万元*屏蔽的关键字*(2400新币),合共 3。6万*屏蔽的关键字*(7200新币),事件遭网民强烈谴责。(并出示来源网络上的图片)

  请你发表对“手牵着绑尸绳要价的船主”的看法。

  这种拓展由于是新近发生的事,与本文观点联系十分紧密。故事本身见证了社会上不同的形形色色的人。也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有话说,同学们情绪激动,对大学生勇于献身的精神进行了高度赞扬,对渔民表达了强烈地愤慨,尤其是对那“手牵着绑尸绳要价的船主”更是让他们愤怒到极点。同时他们也对奋不顾身救人的大学生,提出应对自己救人的能力进行合理评估,要量力而行。“舍生取义”要理智。

  之后,我让他们做了学案上的练习。“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让他们在辩论后,进入冷静地深思。  我想这种让学生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交流表达。这可能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

  课堂当然也有遗憾。第一段提出观点后接着用道理论证证明“义重于生”,文中用的是反问句,假设式纯粹的说理,有点让学生坠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备课时知道是个难点,确定用引用故事去攻克这一难点。然而在具体教学中,从学生的反应看效果不是很好。好在,我在延伸“荆州三个大学生救落水儿童”时,又回头点了一下“义重于生”,因此让学生对“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避也”,有了比较好的理解。不过这应该是下次教学中一个值得探究与改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