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读后感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沉郁风骨和空灵笔法融合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将将沉郁古风和空灵笔法有机的糅合为一个整体,让历史人物起死回生,赋予山水风物以灵性。在《夜航船》中,有着恢弘壮阔的意识流程,作者娓娓道来,从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联想到现实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联想到故乡山腰破庙木鱼声,由笃笃声掀起的“思想狂澜”,想起回乡光耀门庭的暴发户、乘船外出谋生的山民、渐渐气派的船老大,继而切入张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将“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丰子恺、周作人、鲁迅等几位上了“吾乡”文化夜航船的文学大师,终篇是由祖母关于笃笃声的争论贯穿,笔锋轻灵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蕴含着诸多的深邃沉郁。文化的流通歇滞、人生的悲欢离合,让人读罢不仅掩卷叹息。在这近乎于悲剧般的体验里、蕴含着悲壮、深刻的美,让我们无法区分哪一处是沉郁,哪一处是空灵。只能静静的享受这段文字带给我们的整体美感。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称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他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深刻探究社会问题,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著作,充分的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风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人生的真谛和文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着。从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成功尝试。也许,在中国当代散文中,《文化苦旅》还称不上是问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开垦了一块崭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壮阔的生存空间。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2]陈眉公:《小窗幽记》,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年版。

  [3]王国维:《人间词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

  [5]歌德,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6]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