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艺术特征(2)

时间:2021-08-31

  《西湖梦》是余秋雨进入人文景观作文化之旅的散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它既写出了西湖外在的形”,又写出了西湖内在的“神”。它通过对西湖所承载的那些非常稠厚的象征性特象的阐释和文化内涵的开掘,标示出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地位。余秋雨从西湖的人文景观中发掘出来的文化理义是极深刻的、很耐人玩味的。他看到了中西宗教在本质上的区别,看到了中国宗教对文化人格的“委和”的消解作用:中国化的宗教“最后都板依于消耗性的感官天地”,没有象西方宗教那样上升为完整严密的人为宗教”,“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最后,“社会理性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截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人游观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语言是诗意的,而作者反思和描述中国文化人的文化人格及精神状态时的情思却是苦涩的、沉郁的。但余秋雨的眼光在巡视西湖时,还是发现了让他欣慰的亮点:毕竟还有不同于众多“游客”的鲁迅笔下的“过客”式的斗士,他们始终坚执着理性精神,清醒地抗拒着西湖的秀丽和暖风对人的“理性使命”的悄无声息的抽绎和消解。

  这样,文化是物景的伸拓,人是文化的伸拓,于是,着落点便只有一个,那就是“人”。而余秋雨也其实是借物景写文化,借文化写人(主要是文化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那么,余秋雨为什么选择从自然及人化自然的角度来审视特定文化格局中的人呢?我想除了人与自然(尤其是人化自然)联系很密切及选择的是文学的审美的方式这两个原因以外,至少还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为了滤尽意识形态的浑杂介质,为了摆脱“正统性”的“元叙述”对当下思虑的搅扰,为了抗拒本位文化的文化下渗和文化蒙蔽;其次.从自然及人化自然的角度进行观照,可以探测到中国文化及中国文人的许多具有恒定意义和普遍性的文化积淀和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如在《西湖梦》中,作者便从与西湖有关的文化人的行状上,发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和“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小天地自娱自耗”,“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孤山”,结果,“群体性的人格日趋醋淡。春去春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余秋雨在这里反思和批判的这种萎缩了的文化人格,不也在现时的文化人的人格结构中留存着吗?又如在《柳侯祠》中,作者发现在那排排石碑间,“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捏”:在封建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场景里,“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王朝宠之贬之的臣吏,只有父亲的儿子或儿子的父亲,只有朋友间亲疏网络中的一点,只有战栗在众口交栋下的疲软肉体,只有上下左右排行第几的座标,只有社会洪波中的一星波光,只有种种伦理观念的组合和会聚.不应有生命实体,不应有个体灵魂”,并意味深长地归结说:“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作者在这里发出的文化人应强化自己的文人意识、追问自己存在的意义的呼吁,怕不是为了惊起那位客死南荒的文豪和那些长眠地下的迁客逐臣。他恐怕是出于对中国文化和文化人的当下焦虑和忧虞.才如此谆谆言之的。其实,如果你把《西湖梦》和《柳侯祠》组合起来,往深处追究,你便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和更大的文化发现.你会觉得本尼迪克特将文化划分为两种模式是不够缜密的,至少她不能够说明中国文化的特质.事实上。中国文化既不属于谦和克制的太阳神型,亦与狂猛放纵的酒神文化迥然有别,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类型。似乎很难用一个比喻性的意象来象征它,更不能用本尼迪克特式的心理描述来阐释它,但它至少非常突出地秉有以下特征:长时期的抽象理性压抑和短暂的非理性释放;表层行为的无机有序状态和探层文化心理结构的绝对无序和严重残缺;文化进化和文化变迁的迟滞;文化复原和文化抗拒力量的超常强大;长期缺乏纯粹的理性信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