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母校的演讲:不要为人生去做预先设计

时间:2021-08-31

  2015年3月25日下午3点,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中学“情系校友、亲炙大师”为主题的文化名人进校园系列活动再一次拉开帷幕。这一次,学校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散文家、戏剧理论家、文化史专家余秋雨大师。

  作为上戏附中的校友,余秋雨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在为附中师生演讲的开篇,他说:“今天我来到上戏附中,我的身份是上戏附中的老校友、上海戏剧学院的老院长,我这是我与上戏附中的缘分。”

  在这天的演讲中,他除了谈及他在上戏附中的故事,也谈起了对年轻人的寄望和对青春、读书、艺术的理解。这篇演讲也是他送给每一位当下的年轻人的礼物。

 【演讲全文】

  今天,我以一个校友和老院长的身份回到上戏附中,跟大家谈一谈青春和学习的事情。

  过了青春时代,很多人都会回想一个问题:如果有机会再次回到青年时代,我的青春会怎么过?我有些青年时期的朋友现在过的很好,而也有一些不太好,我常常在想,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最基本的经验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去吸取?我想这些事是我们的同学需要听一听的。

 预设的人生是无趣的

  精彩的人生很重要。

  在我看来,这比研究任何学问都重要。年轻人还没有定性,有无限的可塑性,可以学习很多事情,甚至成为各方面的专家。因此,我想请每一位年轻人树立一个观念:不要被专业所限制。

  先给同学们讲一讲我自己的故事。

  高考时,我报考的学校是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上海戏剧学院在当时是非常难考的,难考到什么程度呢?巴金的女儿在考,郭沫若在一次研讨会上发现了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便推荐他考上戏,可见考上海戏剧学院就是在和最优秀的人竞争,但这反倒激发了我的雄心,最后我也考上了。

  但我的父母坚决不同意我去学习戏剧,其实我也对戏剧没有多少兴趣。因此我又去参加了高考“统考”(上海戏剧学院是单独招考),考完后成绩也很好,特别是英文成绩。据解放军外语学院招生办的老师说,我的英语成绩是上海第一名。所以,解放军外语学院的老师天天到我家里来,游说我放弃上海戏剧学院,去他们学校读书。他还游说我爸爸和奶奶,许诺我毕业后就是军官,而且一去学校就给我发一台收音机,要知道,这在当时是很不得了的东西啊。因此,我也想去解放军外语学院读书。

  于是,我就去上海市招生委员会,希望我能把档案要回来,我爸爸也每天给招生委员会写信,说我不想去读上海戏剧学院。由于我爸爸的每天一封信,导致我在招生委员会变成了一个“大人物”,在我去要档案的时候,招生委员会的副主任亲自出来见我。但副主任对我只讲了一句话,说:“我们国家战争时间太长,军事人员过剩,艺术人员短缺,你还是到上海戏剧学院来。”讲完以后他二话不说就走了。于是,我便就留在了戏剧学院。

  但是因为我英语成绩好,解放军外语学院的老师仍然不死心,他给我承诺说他们等我一年,这一年我什么时候报名,就什么时候入学。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的时候,我只要在学校门口看见有穿军装的人,我就认为是解放军外语学院的老师来接我了,来把我从这个地方解救出来,因为我确实不喜欢戏剧。

  后来,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突然喜欢上了戏剧,我内心的戏剧因子全部复活了,我不仅喜欢上了这门专业,而且成为了这个领域内的一个专家和领导者。

  我为什么要啰里啰嗦的讲这个故事呢?

  我想告诉年轻人,年轻真的什么都可以学会,千万不要执着于我爸爸是学什么的,我小时候最喜欢什么,我最不能接受什么等等。如果现在把你放到西班牙去,你肯定能非常快的学会西班牙语并且成为一个专家。

  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千万不要去做预先的设计,不要执著于过去,也不要执着于“我”。请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这一个个小“我”是非常有限的,而人世间可作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文革期间,我们在农场中劳动了很长的时间,我们几个男同学竟然把一片荒芜的滩地给开辟出来了。当时,我们只觉得兴奋,觉得人生无限而不是抱怨,感到生命是可以创造很多奇迹的。所以我想说,年轻,什么都可能学会,什么也都可能做到。

  这就是我要告诉年轻朋友的第一件事:人生的美丽不是你学会了什么专业,而是你可以学好每一个走向你的专业。

  人生的定位比专业的定位更重要,人生的魅力比专业的选择更重要。你永远在海边,虽然不知道哪一艘船会把你带向何方,但你知道你是一个勇敢的水手,能够随时出发,,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和恶浪。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