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7)

时间:2021-08-31

  论著从文化人类学的心理学派切入,试图雕塑未来社会的君子人格。但却十分重视“等级”,并将人类至少分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芸芸众生”三个等级。这样,他把读者划为“文化学术圈”内的精英和“圈外的普通民众”,就是再自然不过了。接下来,文化、文化思考、学术研究、友谊、名誉、谣言等也都有等级,等级观念无处不在。这其实是社会学、政治学思维方式,不是文化心理学视角。因为,同一文化圈中,人和人群的心理习惯与反应,无论什么地位的人,都有相近或相同的特征,流浪儿怀乡,帝王也要怀乡,以等级论之,极不确当。他自己在《写经修行》中说:今后修行的第一目标就是“少分”,反对“种种强行切割、人为划界、层层区分”。是他被《心经》唤醒了一些呢?还是他预感到了《君子之道》中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与立场呢?

  最后说说言与行的问题。这两个东西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言”只需要语或字就可;“行”只需要动就可,无论心动还是身动,但要做到言行一致却难上加难。所以,中国古人把“言”放在前面,说话要谨而慎之,一但“行”而不符其言,就不太好交待,不是或至少也不像君子所为。作文著书的道理完全一样,一篇一章的前后左右文(甚至包括任何符号)不统一,出现矛盾,当然也是言行不一致了。中国历来讲“文如其人”,这是极高的要求,也相当危险,梁朝的萧绎不信,现代的周作人也不信。余秋雨在文本中多次说一些类似的话:“千万不要对自己的智商有过高的判定”;“上下前后全看空,万般名物全看破”;“越有吸引力的美事,越要放下”,但该书的《作者简介》也好,《临终之教》的附记也好,附录之《“秋雨合集”总览》也好,每一段都用了最高级别的形容词,和从世界文坛搜集到的名人评价,这与儒家所言的“君子矜而不争”似乎相去甚远。其实,余秋雨到了如今的境界,纵有种种缺陷,也还是独此一家,根本用不上包装式宣传,干干净净地写作与出版,更有可能像他自己所追求的:“是君子,必须要有几分‘矜’,讲一点格调。”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