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都江堰》解读(8)

时间:2021-08-31

  二、文采

  《都江堰》是一篇游记,但它的写法与一般的游记不同。一般游记少不了以主要的篇幅写景状物。本篇全文四个部分,约四千字,其中真正写景的只有第二部分,而在写景的第二部分中,直接描写都江堰水流的,又只有第三段,共四百字。好在这四百字写得精彩!

  整个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都是很有文采的,这里构成了全篇的第二个闪亮点。

  这个部分共三段。第一段欲扬先抑,给人造成一个都江堰本来不值得一顾的错觉。第二段又于正面写景之前,先作侧面渲染,为正式写景作了层层铺垫。原文如下: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承上启下)/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写情绪感受,第一层铺垫)/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写声音,第二层铺垫)/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以博喻修辞格极力渲染都江堰水势,然后归到心理上的“急于趋附”,第三层铺垫)/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顺理成章,看到了水流)

  这里的五个单句,第一句节奏比较舒缓,情感显得平衡。第二句节奏加快,基调开始高扬。第三句音节的停顿长短参差,节奏继续加快,情调继续高扬。到第四句,以博喻和排比的格式将文气推向高峰。第五句再一次长短音节结合,造成一种回环反复的音响效果。全段随情感的起伏变化安排音节和节奏,舒张有序,具有交响乐曲的艺术效果。

  正面描写都江堰水流的第三段,共八句,前三句是第一层,拿海水和都江堰的水流作对比,突出都江堰的水流灵动活泼精神焕发的特点。末一句“看山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万不可忘了都江堰”。反扣一句,再一次强调都江堰水流的魅力。中间四句算是正面具体描写水流的。这四句话是: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在这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对都江堰的水流作了极为生动的动态描绘。水性本来是野蛮的,它“奔着”,“直窜出去”,“撞”,“撒起野来”,“翻卷咆哮”,“出足了风头”,一连串的动作书写了水面水性狂野的一面。但是,人们收伏了都江堰的水,使它不能任性乱窜乱撞,因此,只见它“极有规矩”,“乖乖地”“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作者再明确不过地肯定和赞颂了人力征服水流的功绩,最后以一个包含着局部排比的比喻句收束说:“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这一段写景文字,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以描写为基础,适当加进议论,长短句参差错落,多种修辞格并用,角度不时变换,句式跳脱灵动,叫人有如临其境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改用作者的句式来说:写景状物抒情佳构甚多,要论灵动有生气,万不可漏掉《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