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时间:2021-08-31

  余先生从“道士塔”、“莫高窟”的沉重历史写到“阳关雪”、“沙漠隐泉”的荒芜边缘。又从一线泉水间转移到大文豪的祠堂“柳侯祠”。紧接着是探讨人类起源的“白莲洞”。随后至“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渐渐步入明朗......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余秋雨 文化苦旅 鉴赏】

  我第一次接触到余秋雨先生是从《文化苦旅》一书开始。最初只是在众多书籍中随手找一本来做冲淡时间之用,就随手取了这本。见书名即为“苦旅”,我便当是游记欣然读起。没想到我当作“游记”的这本书却让我越看越是心惊。这哪里是什么游记,明明是一位有着丰富文学蕴涵的学者对中国文化贤哲们的一种垂悼。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这种山水的文化底蕴远远超越了任何书籍的梗概。只要是悟性好一点的文人往上一站,所有的“风景,山水”都会变成能吐纳千年的豪士。文人也因此挺直了背脊,不再萎靡。余先生对历史的多情尤其体现在《文化苦旅》中。人一旦对历史多情,那必然会加重人生的负载。“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由于历史的沧桑感带着人也沧桑起来,这就更增添了笔墨中的几许浓重与力量。

  余先生从“道士塔”、“莫高窟”的沉重历史写到“阳关雪”、“沙漠隐泉”的荒芜边缘。又从一线泉水间转移到大文豪的祠堂“柳侯祠”。紧接着是探讨人类起源的“白莲洞”。随后至“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渐渐步入明朗。后面虽然也不乏较为沉重的篇幅,但较之一开场的叫人心头一阵酸痛就显得略为平淡和轻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