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导读(2)

时间:2021-08-31

  作者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上述道理之后,接着用抒情的语言,简洁而明快地勾勒了遗存在莫高窟的一幅幅生动的壁画,不仅仅是宗教艺术,而且是历史的画卷,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描绘了当时的现实社会,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骄奢淫逸,同时显示出我国古代彩塑匠师们的高度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的感受。开头就说自己“第二天一早”又去莫高窟,主要是想“探寻莫高窟的底蕴”。作者指出,莫高窟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它呈现的是多方面的生命,因此,在莫高窟,“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接着,作者用排比的方法,充满哲理的诗化的语言来集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明伟大的莫高窟艺术是“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融合,它是超越宗教的宗教,是具有宗教风貌的美,又是美的宗教,作者举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和甘肃省歌舞团创作的歌舞“飞天”的例子,深刻地、令人信服地深化了这个道理,同时又照应了前文所说的莫高窟艺术“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表达了自己意犹未尽、无以忘怀的感情。人离开了敦煌,离开了莫高窟,但心情却无法平静。到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旅行,仍然罹莫高窟,进一步点出莫高窟艺术给自己带来的强烈的震撼。作者浮想联翩,带出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日本作家写的《敦煌》,德国作家写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并非文外之笔,而是作者对莫高窟艺术辗转反侧、难以忘情的表达,也是作者对莫高窟艺术在“飞天的后人”生活的土地上继续吐纳“富有现代精神”艺术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