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理想
余秋雨的文章大多通过反观漫长的历史以寻求文化的脉络,从中探索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历史命运,呈现出一种俯仰古今的磅礴之气,表现出作者的文化理想追求。
例如《文化苦旅》中的一些作品,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中华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而是通过风景将读者带入过往的历史,让读者自己体会文化重要性。作者在展现历史的过程中生动地描写了人的某些行为。当然,在这之中有的行为是慷慨凛然的,彰显了使人崇敬的精神。而有的行为却令人唾弃,如《道士塔》中的王圆篆道士,他愚昧无知、胆怯漠然,却带着一种农民式的憨厚。为了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到极少的、微薄可怜的钱财,他让外国侵略者搬走一箱箱记载着中国历史的珍贵典籍。文章先讲道士如何对莫高窟一番“装饰”,雇人将洞窟用白灰粉刷一新,那股认真劲倒是让旁人也自叹不如了。可是我们都知道对于文物粉刷一新意味着什么!这里也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道士用锤子打碎了原有的雕塑,修建了天师和灵官以便使整个环境与自己道士的身份“相符”。而后当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探险家、汉学家、学者们不远万里向中国赶来的时候,王道士正随手拿出一件件的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令众多的外国人惊讶的是,当他们到达莫高窟的时候,没有遇到想象中森严的守卫,只有洞外加砌的一道砖、门上的一把锁、一个道士还有道士腰中的钥匙。他们仅仅用了一点点银元或者随身携带的物品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取了成车成箱的莫高窟中价值连城的文物。当这些人为谋取了小利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一定不会为几千年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遗失而扼腕叹息。 在作品中,作者不断地把自己的文化理想传递给读者。“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