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元素

时间:2021-08-31

  导语:余秋雨散文给人们构筑了一个认识文化、反思文化的平台,并试图通过散文中蕴含的文化味道唤醒文人的文化良知和使命感,找回文人的人格,再建文化的应然价值。

  一、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文化精神

  当代散文研究都注重从读者的角度解构散文本身。但我们都知道读者群广泛,文化层次不等,必然导致对文本不同程度的理解,同时世俗价值又有注重形式主义的审美趋向,这一切将最终导致只重形式,而忽视精神的偏面文学观,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散文的内核。

  追寻《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余氏散文创作的足迹,应当可以明确余秋雨散文实际代表着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萌生。在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余秋雨把自己至于散文的主体地位,突出个体对客体价值的叩问,以个体的生命体验询问时代文化的命运和道路。余秋雨曾经说过:“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作者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对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恰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探索人类文明史,透过两难困惑寻求“突围”是其散文的重要特征。“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这其实是余秋雨在散文创作过程中的内心表白,不是单纯为文体而文体,更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所要彰显的文化精神。余秋雨是以重温和反思的方式走上“文化苦旅”之途的,拾掇整合已经“破碎”了的文明,并由此重构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余秋雨的散文显示出了“文化故乡”和“精神故乡”在他心中的位置。余余秋雨的文化之旅也是对文化价值和文人人格的呐喊之旅。他始终带着一种略沉重的悲观情怀表达对现实文化境遇的担忧,又不断以理想主义慰藉自己的心灵,同时给已经被时代消解了的文人们以信心和勇气。在他看来,当物质代替一切而留下的精神空虚只能依靠文化来填充,没有文化的复归就没有现代精神的价值。“文明是对琐碎实利的超越,是对各个自圆其说的角落的总体协调,是对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基元性原则的普及,是对处于日常迷顿状态的人们的提醒”。世俗的价值选择让文化伤痕累累,不断将文化推向堕落的深渊,而文人们的不争气又使文化雪上加霜,越来越远离文化净化人心灵的固有功能上。余秋雨的彷徨是对文化的命运的彷徨,他的呐喊是对文化复归的呐喊,将文化精神见诸于散文只是他为增加文人使命感和力量的倾诉与,生命之轻与无法左右的文化丢失之重构成了他文化散文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