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散文中的人文关怀(5)

时间:2021-08-31

  四

  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散文中的人文关怀的表现,当然不止于笔者以上所述。观察这些散文,其深刻之处在于皆以当前人文精神观察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民间生活,尤其是传统文化结构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文明冲击下的巨大裂变和某些民风、民俗及传统生活方式观念的消解,既表达了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反思,也作出了对现代工业化,城市文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割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批判。作者在其作品中更强烈的呼唤建设和谐的现代人文生态。人文生态的反思、批判与建设构成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散文中的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同时,应该看到,当前历史文化题材人文关怀系列散文作品中,常常潜动着作者们人文焦虑的暗流和对文明发展现状及未来文化走向的困惑。

  焦虑和困惑并不可怕,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说,焦虑、困惑是“一种穿透生活表象而进入内在深层体认的产物,是打碎业已接受的陈旧思维模式和观念的产物”。所以它们是探究社会人生的动力,预示着新的创造天地。从阅读效应上看,“困惑体验及其所形成的独特艺术表达,可以说具有一种最深刻最有力的艺术效果。因为这种艺术表达超越了简单的事实感和逼真性,或者说,这种艺术表达是向读者提出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在读者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唤醒效应与震撼效果,激发起他们自身的反省,困厄与思索”。唯其如此,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散文中的人文关怀才使我们感知到人文现状的种种疑问,并激发我们对未来人文建设的深入思考。正如作者在《江南小镇》中所写:

  “如果说我们今天的江南小镇比过去缺了点什么,在我看来,缺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缺了一点隐潜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的吸引力的艺术灵魂。而这些智者,这些灵魂,现正在大都市的人海中领受真正的自然意义上的‘倾轧’。……但愿有一天,能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的惆怅乡愁收伏在无数清雅的镇邑间,而一座座江南小镇又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向充实。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相自立。……到那时,风景旅游和人物访谒会溶成一体,‘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痕’的动人景象又会经常出现,整个华夏大地也就会铺展出文化坐标上的重峦叠嶂。”

  又如作者在《白发苏州》一文中所写:“一切都已过去了,不提也罢,现在我只困惑,人类最早的城邑之一,会不会,应不应淹没在后生晚辈的竞争之中?”这些设想和困惑足见余秋雨先生对中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的深沉思索。相信有一天,只要我们禀承科学发展理念,理性对待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民风、民俗和一切传统历史文化,踏踏实实、齐心协力,不折腾,不内斗,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这一设想并非奢侈,一定会呈现在中华文明的国度里。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

  [2]周宪:《超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3月。

  [3]余秋雨:《文化苦旅》,作家出版社,2008年3月。

  [4] 杨小玲:《试论散文怀乡母题中的人文关怀》,《培训与研究》,2000年第2期。

  [5] 潘桂云:《大学语文》,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6] 赵群英:《名家散文》,南方出版社,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