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艺术探析(2)

时间:2021-08-31

  二、 笔触深刻,挖掘文化内涵

  对文明的思考,一直以来是历代迁客骚人以及当今文人墨客的追逐讨论的话题,而从余式散文中,余秋雨对几大文明挖掘虽然没有超脱前人的思考,但是他以独特的笔触道出“文明如何衰落?”发出关于文明的重生、中华文明的复兴声音。对于文明的重建以及号召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并不是像常人那样停留在虚幻之上而是构建在实质性的内容之上。《文化苦旅・废墟》对于废墟文化的探讨,审视文化断层,批判古今偏激思潮,揭示出当代文化重塑方法是继承与创新而不是落入极端。他以厚重的文化洗礼涤荡着被世俗污浊的心灵,他以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昭示出一代文人敢于扫除文化阴霾的勇气。在《山居笔记》序中写到他探寻“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放流与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等课题,并不是拘泥于眼前与现实,而是放眼过去与未来。

  三、突破传统,创新散文模式

  曾被成为“小品文”的中国古典散文,在写作形式上,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的特点著称,而读余式散文给读者的感觉就是篇幅宏大。在《文化苦旅》中篇幅最短的当属《都江堰》,但是它的篇幅超过了3500字,而《江南小镇》超过9000字。或者说,余秋雨先生正在突破或者昭示一种散文写作的新趋势,那就是长篇散文的写作趋势。我们在平常的阅读过程中,散文以其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短短的几百字或者千余字,不能满足当今人们对磅礴气势、荡气回肠的长篇散文的需求。而在写作手法上,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不仅仅停留在抒情上,而是将很大篇幅花在了评论上,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让读者能够挖掘其文章内在的睿智与情趣,给读者以无穷的享受,在《阳关雪》一文中,余秋雨先生写到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这里就将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