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读后感(5)

时间:2021-08-31

  我很崇拜苏轼。有次和两个高年级的学长谈到偶像问题,我就曾脱口而出:“我的偶像是苏轼”,搞得两位学长有点纳闷地说:“我们是落伍了,现在的小姑娘竟崇拜苏轼了!”搞笑的同时我也有点茫茫然,“偶像”这个词,对苏轼来说是否过于浅薄?现在想来,我这个“东坡粉”当初对他的理解也确实过于浅薄了。

  黄州不过是苏轼最落魄时被贬的荒凉之地,可就是在这儿,苏轼写出了他人生最重要的几篇作品,可以说,是苏轼成就了黄州,因为苏轼的到来,才使黄州为世人所知晓。原来,像苏轼这样不仅是文豪的超级大家,即便是被贬谪,也不过发发牢骚就算了;他是这样地豁达,仿佛被贬黄州不过是一次旅游,正如余秋雨喜欢行走着写作,苏轼也不过是到那儿寻找灵感罢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倘若不了解那段史实,我绝对会将这《卜算子》中苏轼偶尔的婉约寒气,纯当调味罢了。

  余秋雨列出了一大串当时的名人,陷苏于困窘境地的一些人。说实在话,除了沈括,其他的我都未曾听闻,从未曾听闻啊!细细看来,才了解,或许正是黄州才成就了更为高大的苏东坡,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仍然铭记。

  苏轼在黄州自省,他太过锋芒毕露,不懂得太亮的东西别人看了会感到刺眼。他开始反思自己,反思人生。但正如余秋雨所说,苏东坡实在是太幸运了,他了解这一切时,不过四十出头,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不像许多人临死才悟。

  成熟是种圆润而不刺眼的光辉,是嘹亮又不腻耳的音响,余秋雨先生着实形容得好,这是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完成了人生的一次突围,突围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困境,更是一次人生的大飞跃。人们往往注定要在这充满困境的过程中突围,要在这突围的过程中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