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山居笔记书评

时间:2021-08-31

  身边的繁华似潮水般退去,往昔的得意如梦一般消失得不留痕迹。只有眼前南国的山水,静默,静默,提醒着生活的继续。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余秋雨散文山居笔记书评

  【作品简介】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

  【书评】

  学习《赤壁赋》一文时,老师曾提到过:本文采用诗赋传统的对话手法,即主客问答方式。也就是说,文中的“苏子”,是苏东坡本人无疑;而那位感伤无常的 “客”,却不是别人,而也是苏子复杂内心的另一面。初时我颇为不解:一向旷达豪放的东坡,不是有着“拍手狂歌”的天真罄露,有着“乘风归去”的超然出世么?为何竟怀古伤今,也慨叹起“吾生之须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