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谈怎样读书(2)

时间:2021-08-31

  一段时间专门读一种类型的书

  读书要忌杂。哪怕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正如看电影,哪怕是两部世界经典电影,如果你连续不断地去看,那么它们势必要相互冲突,势必要将彼此的视觉、听觉、"味觉"冲刷得支离破碎,结果你势必什么印象也得不到。这就像人的胃吃了相互冲突、消化不良的东西,再好的营养也会泄光的。

  著名学者梁实秋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

  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是他的读书秘诀。

  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图书馆的老职员对我说:"我只要看一个学生的借书卡就可以预测这个学生的前途。"我相信这是他多年的经验之谈。

  无数事实说明:读书不在多,而在于一个"精"字,在于有没有合理的系统和计划,你的系统和计划之间有没有良好的逻辑关系。

  举例说:假如你读诗,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而在某段时间里则可以专门读李白,在你读懂了李白的代表作以后,写点读后感,再看一看有关李白评论文章,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

  读书应求缘、求"同构关系",建立自己的"偶像"

  说白了,读书不可强求,应该去读自己喜欢的、"有缘份"的书。哪怕是一流的好书,如果读上去头疼、脑胀、打瞌睡,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感到无法接受,那就暂时放下它,不要糟蹋了书,也糟蹋了自己。

  你要相信,世界一流的知识星座漫天闪烁,总有一座是与你有缘的,或者说具有某种"同构关系"。你们的生命信息、审美趣味、接受波段彼此相似、彼此沟通、彼此呼应。在这个"波段"上,你们彼此间能产生最大幅度的共鸣。

  比如在我的大学时代,我听说我的同学把《红楼梦》读了三遍、五遍,甚至七遍,我就非常惊讶,也非常羡慕 于是也捧起《红楼梦》来啃,可是啃来啃去还是没有感觉,只好放下了。过了若干年以后,当我重新捧起《红楼梦》,感觉又不一样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长,我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波段发生了变化,我和《红楼梦》终于产生了最大幅度的共鸣。

  对年轻人来说,读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偶像"。说白了,就是--我崇拜谁?我最喜欢读谁的书?

  现在有的年轻人常以目中无人为时髦,这也看不起,那也无所谓,更谈不上崇拜谁了,似乎崇拜别人就意味着自己的无能。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我看来没有崇拜就没有进步的阶梯,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也没有追赶的目标。

  没有目标的读书显然是盲目而可笑的。

  现在我带研究生,隔段时间我总要问他们:你们在读些什么书?你们最喜欢的作家和书是什么?凭此我就能摸清这个学生知识生命的脉搏。

  我的好朋友、著名诗人周涛最崇拜的古代诗人是辛弃疾。直到现在,谁只要在他面前提到辛弃疾,他会马上激动得热泪盈眶,浑身出汗甚至颤抖。

  我大学时代特别崇拜的作家是雨果。后来我又长期为海明威的男子汉气概所倾倒。我觉得,只有崇拜一个人,你才能产生读他、了解他、超越他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