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特色(3)

时间:2021-08-31

《寻觅中华》

  纵观《寻觅中华》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词句和华丽词藻,其间多是睿智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故事。余秋雨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种种遐想和议论。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中华文化壮阔和黄河文明盛衰,使读者为文章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寻觅中华》精选中华文明史和文化史上代表性人物和经典故事,将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娓娓道来,试图从中引出一条清晰完整中华文化发展之路,从而厘清中华文化精髓及其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硕果原因所在。作者从中华文化源头黄帝开始,按照历史前进脉络,逐一讲述了中华文化史上璀璨明星,从老子、孔子、墨子到屈原、司马迁,从曹操父子、魏晋七贤到陶渊明李白杜甫,从王安石、司马光、朱熹到耶律楚材、曹雪芹。叙事宏大、条理清晰、语言精辟、发人深省。

  此外,每个篇章后皆附有高级语文教师、诗人和知名文化人等三种不同风格精当评点文字,故称之为“点评本”。

  这部系统地表述了作者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苦苦寻觅出来中华文化史,共19篇,除一篇之外,都没有在以前出版书里出现过。

《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一书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文化苦旅》

  依仗着渊博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范例。

《笛声何处》

  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这本书要捕捉,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昆曲笛声。在《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文化视角、散文风格,关注则是另一种历史、音乐非物质文化。余秋雨称,《笛声何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身份受到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