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旅行

时间:2021-08-31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就是空间,光阴就是时间,这是我们把握现实的两大坐标。西方人也常常说,所谓人是在生死之间的一个旅客。

  关于旅行的动机,第一个是教育。中国以前的读书人赴考是要到京城去,这就是教育的旅行。孔子去拜见老子,司马迁为了他的史学大业,就到名山大川去看,这些都是为了教育的目的。《徐霞客游记》是一本非常生动的游记,值得一看。徐霞客不仅文笔好,还是地理学家、科学家。他认为长江的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所以他从杭州一路往西旅行,一直到昆明,到金沙江。还有一种是政治旅行,是不得已的,也就是贬官。唐朝把韩愈贬到潮州,宋朝把苏轼贬到最南边的海南岛。宗教的旅行也叫朝圣。你到罗马,到普陀山,到宗教圣地去,都要跋山涉水。

  另外一种旅行也是不得已的,就是逃难。我第一次去香港是逃难,因为抗日战争。第二次还是难民,是大学的时候,那是国共战争的关系。第三次是到香港去教书,情况比较好点。中国最伟大的难民应该是杜甫,安史之乱使得他离开陕西去了成都,住在草堂,生活非常清苦。到那边后也不得安宁,就一路顺流东下,到了三峡,最后还去了湖南。

  再一种就是纯粹的旅游了,去玩,当然非常自由。旅游的方式,一种是群游,一大堆人;一种是独游,一个人。一大堆人就是旅行团了,好处是不用费心,什么东西都安排好;坏处就是你跟当地的民俗,跟当地的语言之间,永远隔着几十个同胞,虽然号称去了美国,结果没有碰见美国人,也没有讲英文,没有认识到美国的民主制度,等等。这个群游很热闹,可是不够反省,你想得太少,一个人独游考验你的意志,还有你灵活的应变方式,坏处就是太寂寞了,你有感想没有人来听,没有人可以交流。所以打个折中,不要群游,也不要独游,两三个人游。你跟你的女友同游,当然很好。夫妻两人游,也很好。我常常跟我妻子一起旅行。我常觉得两个好朋友出门旅行,一个礼拜后回来还没有吵过架,其中一定有一个圣人,了不起。英国有句话叫做:乌鸦去旅行,回到家里,其乌如故。也就是说,你出外旅行没有吸收到什么东西,那等于没有改变。旅行一定要放远你的目光,才会变化你的气质。比如说我如果没有来香港,来香港没有去听音乐会,前面几排没有坐着印度人,那我就不会知道印度人都有个习惯,他们听到高兴的时候是摇头的。所以旅行时看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习惯,你就会心胸宽大点。并不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按照你的生活和你的方式在过日子,你可以参考别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