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优秀教案设计(3)

时间:2021-08-31

五、比较分析

  登岳阳楼

  唐五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简析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这首五律,写出他遭受安史之乱后痛苦的心境,也描绘出岳阳楼的雄伟壮阔。1962年,为纪念他诞生1250周年,在岳阳楼下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怀甫亭”,朱德同志为之题名。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六、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 ) 薄( )暮冥冥

  浩浩汤汤( ) 岸芷汀( )兰

  郁郁青青( ) 宠辱偕( )忘

  嗟夫( ) 属( )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

  ⑴ “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

  ⑵ “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岸芷──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