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岳阳楼记》的散文(2)

时间:2021-08-31

  宋仁宗庆历三年至八年(1045-1048),范仲淹由朝廷正事任上改任邓州(今河南邓县)知府。期间,他的同榜滕子京嘱托他为改建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他勉强应允下来。滕宗谅,字子京,他和范仲淹同年考中进士,范在反抗西夏用兵时,曾推荐他任一方军职。不久,宗谅遭人陷害,被贬为岳州(今湖南岳阳市)知州,这个地方当时俗称巴陵郡。宗谅上任的第二年,这里政事顺利,人民安乐,宗谅便决定重修岳阳楼,扩大原来的规模,把唐朝和北宋的名人诗赋都刻在楼上,请范仲淹作文记述这件事情。

  岳阳楼始建于唐初,他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城西,登楼鸟瞰,洞庭湖尽收眼底,气象万千,景物壮观。这里是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唐开元四年(716),张说担任岳州刺史时,经常邀请文人雅士来到这里游览观光、聚会饮酒、吟诗作赋,岳阳楼的名声渐渐显亮起来。后来,杜甫白居易等名家相继来到这里题咏,为她增色不浅。范仲淹接到朋友的相约后,他本来不想为此落墨,因为,他没有登过岳阳楼,被朝廷贬官,自己的心情也不畅快。但是,毕竟都是天涯沦落人,并且和自己一起担任过军职,他不好推辞,就应承下来。在布局谋篇时,他想宗谅一再被贬,却仍然豪迈自负,不受人言,何不借此机会对他作些规劝,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范仲淹虽然没有亲自去感受过岳阳楼的变迁,但是,他小时侯长期生活在苏州的太湖边,对湖中的两座洞庭山和太湖的惊涛骇浪以及秀丽景色烂熟于心,潮起潮落、风云变幻,他格外熟悉。后来,继父被朝廷派往湖南安乡任职,他和继母随继父来到洞庭湖边生活,这里的旖旎风光和雄伟壮丽的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他后来成就千年名篇《岳阳楼记》的生活源泉。  北宋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完成了这篇优秀散文。他在文章中,扬长避短,没有把重点放在岳阳楼改建的过程和它的建筑体貌上,而是通过描写岳阳楼周围气象万千的景色和对“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的批判,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从写作动机来看,他对宗谅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的这些箴言显然是针对宗谅而言的,但是,这种做官做人的志向,这种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对天下志士仁人普遍适用,数百年来,她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成为历史绝唱。范仲淹的这篇文章面世后,岳阳楼更是闻名于天下了,成为人们心目中情景交融、物体与思想相得益彰的经典和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