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第5课《岳阳楼记》教案(2)

时间:2021-08-31

第二课时

  一、 细品3、4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

  1. 导入:

  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会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 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讨论:(1)这两段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为什么?

  (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两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2)重点词语点拨: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喜悦的心情了。”

  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学生试译,要求在直译的前提下,译成优美的写景片段。(10分钟)(小组交流)

  (3)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4)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那么,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请欣赏文章最后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