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21)

时间:2021-08-31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任上,这年他已57岁。自26岁中进士为官,四处奔波,三起三落,已31年。现在他可以静静地回顾一生的阅历,思考为官为人的哲理。忽一天他的老朋友滕子京从岳阳送来一信,并一图,画得新落成的岳阳楼,希望他能为之写一篇记。这滕子京是他同年中进士的年兄,又在泰州任上和西北前线共过事,是庆历新政的积极推行者。就是因为他敢作敢为,总想干一番事,就常招人忌,甚至被陷害。但滕子京总是这样乐观,这次贬岳阳,才两年就政绩显著,还重修名楼。范仲淹看罢信,将图挂在堂前,只见一楼高耸,万顷碧波。胸中不由翻江倒海,那西北的风沙,东海的波涛,朝中的争斗,饥民的眼泪,金戈铁马,阁中书卷,严子陵隐身的钓台,楔入西夏的孤城,仁宗皇帝忽而手诏亲见,忽而挥袖逐他出京,还有妻子牵衣阻劝,长子随他西北前线的冲杀……一起浮到眼前。他喊一声:“研墨!”挑灯对图,凝神静思,片刻一篇368字的《岳阳楼记》就如珠落玉盘,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洋洋洒洒,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他将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全都熔于一炉,用纯青的火候为我们铸炼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铜镜。金代学者元好问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在文坛为大家。其思想、其艺术,光照千年。”

  这文章是对我国封建政治文明的艺术性总结。中国封建社会近三千年,政界人物多得数不清,历朝皇帝334个,大臣官员更不知几多。但能写出《岳阳楼记》,并被后人所记住,学习和研究的只有范仲淹一人。现在我们知道要出一篇好文章是多么不容易了。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为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第一美文,留下一笔重要的艺术财富和政治财富,他也就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