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怎样创作的

时间:2021-08-31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艺术的表现。我向来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当然,读文章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读。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出一篇最好的,只许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千百年来,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保为孝。忠孝是封建道德标准。随着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特别是《陈情表》,已鲜为人知。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历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北宋之后,论朝代,已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六代的更迭;论社会形态,也经封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世的冲击。但它穿云破雾,历久弥新。呜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以传统的文字,能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一、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

  1.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这篇文章到底好在什么地主?在下评语前,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好文章的标准。概括地说可以叫做“一文、二为、三境、五诀”。一文是指文采。首先你要明白,你是在做文章,不是写应用文、写公文。文者,纹也,花纹之谓,章者,章法。文章是以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二为”是写文章的目的,一是为思想而写,二是为美而写。即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即要有思想价值,又要有审美价值。“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或曰三个境界。古人论诗词就有境界之说。我现在把境界再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意境,类似绘画的写意,如徐渭(青藤);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你心服口服,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如毕加索。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五诀”是指要达到的这三境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这一切,又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这就是“一文、二为、三境、五诀”之法。以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就不难明白它为什么称得上千古第一美文。

  请看全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形境”过渡到竟境。连用霪雨、阴风、浊浪、星陷、山潜、商断、日暮、虎啸、猿啼等十个恐怖的形象。然后推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伤感情境。连用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鸟飞、鱼游、芷草、兰花、月色、渔歌等十个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快乐情境。

  第五段,导出哲理,作者将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设问:有没有超出上面那两种的情况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古仁人之心”了。这种人超出物质利益的诱惑,超出个人的私念:在朝为官,不忘百姓;被贬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时忧天下,危难时担天下。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乐呢?到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一声绝响,一个响亮的哲理式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官要做这样的官,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的是“理”字诀。这个道理一下讲透了,这个标准一下管了一千年,而且还要永远管下去!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官员都有忠奸、公私、贤愚、勤庸之分。而公而忘私,“先忧后乐”是超时代、超阶段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永远的精神财富。范仲淹道出了这种为人为臣的本质的理性的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作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转移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写出一种向往和惆怅。

  第六段,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的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的形、事、情、理都有(注意本文没有用典),形美、意美、理美三个层次皆有,这已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三境”之美具全。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而二难并”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2.文章的两类作者:政治家与文人

  虽然我们给出了一个“一文”的要求、“二为”的宗旨、“三境”的标准、“五诀”的方法,但并不是谁人拿去一套就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就像数学课上不是老师教给一个公式,人人都得一百分。这还得有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

  凡古今文章,从作者角度分有两大类。一类是文人、专业作家的作品。作者先从文章形式入手,已娴熟地掌握了艺术技巧,然后再努力去修炼思想,充实内容,但无论如何,由于阅历所限,其思想总难拔到多高的境界。就像一个美人,已得先天之美,又想再成就一番英雄业绩,其难也哉!第二类是政治家、思想家之作。这类作者是从思想内容入手。他并不想以文为业,只是由于环境、经历使然,内心积累甚多,如火山之待喷,不吐不快,就借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大部分政治家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他们忙于事务,长于公文、讲话、指示等应用文字而不善美文,或者根本就没有修炼到思想的美,很难做到“四美具而二难并”。但也有少数政治家、思想家,或因小时就有文章阅读或写作训练的童子功(如人外表的先天之美),或政务之余不忘治学(如人形体的后天训练),于是便挟思想之深又借艺术之美登上了文章的顶峰。就像一个美女后来又成就了伟功大业,既天生丽质,又惊天动地,百里挑一。中国文学传统很重视这类人的“道德文章”,如古代的贾谊、诸葛亮、魏征、韩愈、范仲淹。近代的梁启超,现代如毛泽东等人的文章。这些都是政治家之文,政治家美文是用个性的话说出个性的思想。如果只会用共性的语言说共性的思想 就是官话、套话,有理而无美,这不叫文章,也不可能流传。另一脉,如古代的司马相如、李白、王勃,现代的许多专业作家的“文人文章”。因为文章第一位还是表达思想,“理境”为“三境”中最高之境,所以相对来讲,先入艺术之门,再求深造思想难;先登思想之峰,再入艺术之门易。况且文人求“情”而不求“理”,是以个性的语言说出个性的情感。常“美”有余而理不足。所以真正的大文章家,政治家,思想家出身的多,而专攻文章,以文为业的反倒少。历史上的范仲淹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也许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作家。后人在排唐宋八大家之类的排行榜时,他也无缘入列。但这恰恰是他胜过一般文人之处,或者历史根本就不忍心将他排入文人之列。

  所以要弄清《岳阳楼记》的文章之美,还得从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角度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