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成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2)

时间:2021-08-31

  《岳阳楼记》的新解读

  《岳阳楼记》之所以传诵千古,核心不在于文中所写的景象,而在于它所阐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做人心态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巨大胸襟。这种胸襟气度是孔子所有的,是从孔子一脉相承传下来的那些仁人志士一贯秉承的。另外,文中的两部分关于“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写景,目的只是为了引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白了就是配角。而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向下延伸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到孤独的人格境界、胸襟气度。

  “微斯人,吾谁与归”体现一种巨大的人格孤独,它巧妙地展露了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将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落寞、牢骚融进了这七个字之中。这七个字既凸显出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人格气度,又有对自己缺乏同道者的孤独,正是这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而不是被一味美化的范仲淹。他面对理想的破灭也和我们一样失落,也发感慨、吐牢骚,只不过,他非常讲究火候与尺寸,不过头。

  所以,我们在看到《岳阳楼记》所展现的范仲淹所代表的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气度,所体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做人心态之外,还应该看出来它所蕴含的一种巨大的孤独,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这篇文章又饱含对滕子京等老友的安慰与褒扬,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

  而这一切根植于宋代文人的一个经典心态:在其位谋其政。他们做官不仅是为了谋取生存之道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兼济天下,实现自己“铅刀贵一割”的人生追求。或者说吧,追求“千秋万岁名”。他们有着对名誉的巨大执着,因为名誉,他们洁身自好,因为名誉,他们能放平心态,将职务与文章二者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既不误了自己的职责,同时又能以文立身。这一点是宋代文人的突出特点。

  御史梁坚劾奏宗谅前在泾州费公钱十六万贯,及遣中使检视,乃始至部日,以故事犒赉诸部属羌,又间以馈遗游士故人。宗谅恐连逮者众,因焚其籍以灭姓名。仲淹时参知政事,力救之,止降一官,知虢州。御史中丞王拱辰论奏不已,复徙岳州,稍迁苏州,卒。

  ——《宋史 滕宗谅传》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