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2)

时间:2021-08-31

  二、探究文章内容

  从课文中咱们知道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期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这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写,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师小结: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他们并不受外界阴晴、自己得失的影响,他们是谁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现在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今天都仍有其积极意义。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2012年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