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艺术鉴赏案例(2)

时间:2021-08-31

 三、收获与反思

  1、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不知有几回了,每次自己都感动不已,可学生往往不买帐。这次主要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切入,课堂借助敛气蓄势理论运行,学生对这一经典作品的艺术成就及作者的思想境界有了深切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主要得益于传统文论知识(文气概念及敛气蓄势原理)的引入。不论是深入地理解作品,还是最后鉴赏能力的形成,读者都应拥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2、语文教学鉴赏领域知识的贫乏与应有知识的长期缺席,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面临尴尬。一方面教师因此不能透彻地理解文本,备课缺少理数,但问题是即使肚子里有货却也无法借助当下的语文知识来承载;另一方面,学生因此学习没有支撑点,不能深入,学力难以发展,可一旦老师向他们提供新知识时,却由于知识的长期缺席而感到突兀和陌生,由于知识是系统性的,尽管老师尽力地深入浅出和简化(由于没有可供教学的知识序列,这种努力可能是不科学的),他们还是感到有点费事。语文教学热切呼唤教育界对现有的语文知识进行厘清、扬弃,并或引入或创建新的知识,建构新的语文知识体系。新课程,新理念,可新理念靠什么来张本、诠释,旧的知识能当此任吗?因此,此番工作是当务之急,不容回避。

3、对知识的掌握教师与学生要有所区别,在广度与深度上教师都要忧于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以能运用为最高准则,除了那些基本的概念、原理之外,其它的要有所了解就行。我们也不能以掌握概念为最后目的进行教学。高明的老师是嘴上不出现知识,可每一个环节涉的都是理路。就此而言,本案例好些地方缺乏课堂教学智慧,课堂上确实有过显的地方。有些教师认为,这堂课什么术语都不出现可能较好,对此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有概念性质的知识,是不能取消的,因为它是认识的本身与再深入的基础。当然,对于本案例那些知识拥有概念的待遇,这确实需要商榷。  4、课堂教学应该大胆而适度的运用分析的手段。古代文论为分析提供了一条出路。古代的文学批评是美学的批评,是成熟个体借助经验,结合比喻等手法对文章进行理性而又不失情感、形象地阐释,这完全可以直接借鉴到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特殊的读者,用自己成熟的体验,通过形象地讲解,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5、古代文论的优缺点要一并正视。正是因为是美学的批评,古代文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严密与透彻,甚至,古代文论中的概念,如本案例引用的文气,它们的意思也是游移笼统的(因此严格地说还称不上是概念),因此需要受众有较强的感受力与领悟力。本案例开始的时候部分同学觉得文气很玄乎,难以把握,除了鉴赏领域长期以来概念的缺席带来的负面影响外,主要原因就在这里。也因此,我们若要到传统的文学批评中汲取一些知识,应该要做一些相应的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