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2)

时间:2021-08-31

  参考答案:

  1.第一段: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盛况,作"记"缘由.

  第二段:总写岳阳楼的大观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唐贤今人诗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课文的第1段叙述了作记的缘由,第2段描写了岳阳楼的“大观”接着以“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引出下文,第3、4段运用 对比 手法,结合 阴雨 景写悲,结合 晴朗 景写喜,一悲一喜,为最后引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议论,提出“先忧后乐”的主张,打下了基础。

  2、第一段

  ⑴ 赞滕子京政绩的语句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⑵ 作者作这篇记的缘由是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的是 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概括写出重修岳阳楼的盛况的是 增其旧制。

  ⑶ 这一段的作用: 交代作记缘由,为后文展示自己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3、第二段

  ⑴ 直接描写在岳阳楼上所看到的洞庭湖雄伟壮观景象(全景)(“大观”的表现)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其中,从空间角度写洞庭湖湖面广阔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角度写洞庭湖景色句子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总领对迁客骚人悲喜之情描写的句子是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大观”与本文“ 胜状 ”。“前人之述”指的是前文的“ 唐贤今人诗赋 ”。“对会于此”中的“此”指代的是 岳阳楼 。

  ⑶ 洞庭湖(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是“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因此,“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⑷ 作者不详尽描述岳阳楼大观的原因之一是 前人之述备矣 。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结束对岳阳楼景色的描绘,转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起过渡作用。

  ⑸ “迁客骚人”具体指什么人? 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不得志的诗人。

  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是(A反问句 B设问句 C疑问句),这个段末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出下文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

  4、第四段

  ⑴ 表现夜晚水面微波景色的是 浮光跃金 ,月光倒影的景色是 静影沉璧 。两组对偶句是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⑵ 这一段写景,时间上由 白天 到 晚上 。依次写了 湖面、湖中、植物、月光、渔人 ,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5、第五段

  ⑴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进亦忧”呼应上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退亦忧”呼应上文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同古仁人一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 D.“二者”指的是“古仁人”和“迁客骚人”这两种不同的人。

  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 D )

  A.古仁人的高尚情操

  B.封建士大夫超越现实的思想

  C.作者的忠君爱国思想

  D.古仁人和作者的高尚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⑶ 从语段中找出四对反义词:

  ①喜——悲; ②进——退; ③忧——乐; ④先——后

  ⑷ “二者之为”指的是什么?(以自己的话和引用原文两种方式来回答)

  “二者之为”指的是迁客骚人的一悲一喜之情。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⑸ “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异在何处?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者指迁客骚人,“之为”指以物喜,以己悲;

  ⑹ 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否定的态度。“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都来源于个人荣辱得失的考虑。

  ⑺ “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的“进”和“退”,分别指的是什么?

  “进亦忧”“退亦忧”又分别指什么? “进”: 居庙堂之高 “退”: 处江湖之远 “进亦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退亦忧”: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⑻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指的是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暗指谁?作者赞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人。作者暗指滕子京,目的是赞美并慰勉自己的朋友。

  ⑼ 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⑽ 作者在本段开头把“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和“古仁人之心”加以 对比 ,用一个设问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并阐明自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仕途进退原则,而后由“ 忧 ”转到“ 乐 ”,再用一个设问句水到渠成地解释全文的主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今,这句话已经演化为成语:“ 先忧后乐 ”。

  ⑾ 本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照应课文开头的“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以物喜”照应第四段的“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以己悲”照应第三段“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这些又是第二段“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的具体写照。

  ⑿ 本段的层次划分:① ② ③ | ④ ⑤ | 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