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随感(3)

时间:2021-08-31

  师:课文一开始就用了几个不可估量?

  生;两个。

  师:(板书:不可估量不可估量)当打开课文,一跳入你眼帘的就是两个不可估量,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悲痛、愤怒、伤心)

  是啊,那就来读一读这个开头,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

  师:其实不可估量的还有你们的心情啊!

  板书(在两个不可估量后面又加一个不可估量。)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读了文章的最后一段,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略)

  师:这篇文章,最后四个字,就是化为灰烬(板书)。请大家说说,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

  师:是啊,这一切都化为灰烬,你又有什么感触呢?

  (连着板书两个化为灰烬)。

  让我们读读文章最后一段。

  黑板上出现: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不知道各位老师在看到这板书的时候有什么感觉?王老师开始板书前面两个不可估量的时候,我纳闷为什么要连写两个──这不是重复么?但是当王老师将上述板书全部写出来的时候。我真的被震惊了──触目惊心啊!这么了不起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毁了

  然后,王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谈谈除了开头和结尾,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分别从建筑宏伟与文物珍贵的角度谈了圆明园举世闻名的原因。

  纵观这个整体感知的教学板块,我以为王老师处理得比较奥妙。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先谈第一段,接着谈结尾段,然后谈中间,牵引的痕迹比较浓。事实上,我以为此处正是发挥教师引领的妙笔。正如我在本文开头提到,一旦放开来让学生谈,他们很可能陷于对圆明园的自我陶醉之中而忘了这辉煌背后的耻辱。而王老师这样做,正是把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总体的定位,在毁灭的前提下谈曾经的辉煌,其情感是痛的同时追忆曾经的爱。这样一处理,整个课堂情感氛围就营造得比较成功,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