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后感(3)

时间:2021-08-31

  三、深情追忆,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紧接着王老师抓课文第三段,很巧妙地带着学生去“追忆辉煌”。妙在何处?其一,问题精妙。王老师先让一个孩子读第三段,其余孩子找找,作者写圆明园连着用了几个“有”字?找到后让学生用一口气说七个“有”;接着王老师又问,要写尽圆明园,得需要几个有啊?学生说无数个有,然后王老师请学生在课文里找依据,说说为什么需要无数个有?学生从“饱览”、“幻想”、“古人诗句”“……”等地方找出了七条理由。在此基础上,王老师让一个学生读课文,把同学们带进宏伟的圆明园中去。几个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王老师配上课件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课文“漫步园内……”,有了课件和王老师的范读,学生马上很投入地读了起来。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第二浓淡适宜。叶圣陶先生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今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园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仿照……还有西洋景观。”这四句话中介绍的景观有七处之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因为有几处景观是他们看过的。因此王老师在处理这部分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而后面“读漫步园内”这几个句子则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这种有学有教、有淡有浓的教学是值得提倡的。

  四、拓展阅读,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

  师:请大家再默读课文,关于圆明园,关于圆明园的毁灭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提问,主要内容是对强盗的质疑,对清政府的质疑,关于圆明园的其他一些问题5-6个)

  师;王老师这里有一份关于圆明园的资料,这是我在网上下载并整理的,能解决大家的部分问题。

  生(读课外材料)

  以下为师生就一些让人震撼的数字进行对话交流。比如,圆明园生肖塑像的铜首,拍卖价将近一亿人民币。比如圆明园是世界上化时最长的园林——151年。等等。

  在交流的过程中,好多学生神情激动。

  这个板块,王老师也处理得甚为巧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五、观看录象,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师: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无情地烧毁了。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象片段,片终,大火不停在画面飞旋扑闪,并响起《江河水》这首比较伤感的二胡曲子,稍后,屏幕上打出一行字:这把火,烧毁了——————-)

  师: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这把火烧掉了什么?

  (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写得很有激情也很精彩,无法一一记录。还是等哪个看过录象的有心人来补充吧。)

  这个片段是本课教学的最亮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王老师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事实上是王老师有意在蓄情——蓄是为了更好的喷)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