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小学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3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后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惋惜之情。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小学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4

  学生朗读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让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理解第二段,通过学生朗读,学生能够自然的把本段的四个意思分给四人小组来读,这样的分工就呈现出朗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本学期创意朗读的设计对今后的生本教学很有益处,要保持下来。

  这是一篇大家对于我来说比较熟知的一篇课文,虽然时隔多年,但读到这篇文章还能让我记起当年教学的一些点点滴滴,一篇老课文,如何教出新意,如何让学生在生本课堂的的暖风下激扬起生命的风帆,我想这是本节课我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吧。在教学一开始,我就采用视频导入,让学生未学文情先起,铺好了情感,孩子们一开始就能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之中。接下来学习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由于前置性作业的布置比较完善,学生凭借着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对当年圆明园辉煌的景观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是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观看《火烧圆明园》的音像资料,对圆明园有了更多、更形象的了解。这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边品读,边想象,边感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的景观。尤其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体现出痛惜、仇恨之情,声调提高。152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能够亲眼目睹,那如何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仅靠语言文字的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纪实片,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名族自豪感。

  在教学中,可爱的同事们与我产生了意见的分歧,关于圆明园是有谁来建造的问题。在一开始,我也认为应该是帝王所造,可后来我想了想,它应该属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何这样讲呢,我们可以联系到《长城》一文,都深知秦始皇建筑长城,课文最后结尾却说:多少个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修筑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不就是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吗?同样,能让人很容易深感同受。

  小学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5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教学本课之前,我首先依据教师用书,通过研读教材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锁定在“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抓住关键句,以问题为引导理解课文内容。这三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分别是:“它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把这三个自然段读正确、流利,然后边读边想:

  ①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②为什么说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仅仅借助文字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把课前搜集到的圆明园的资料和照片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完了这些珍贵的影印资料之后豁然开朗,马上答出了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二、借助资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仅仅通过文字学生是无法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的。如果无法想象当年的辉煌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圆明园”这三个字在国人心中的痛有多深,这三个字带给过人的屈辱有多大。因此,我除了上一个环节的通过大屏幕展示搜集到的资料之外,还通过课件与之相得益彰。学生在这种直观的影像感染下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的艺术品不由得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

  三、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受到震撼的时候,抓住“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产生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回顾祖国的历史,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做些什么呢?然后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老师归纳:我们要牢记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虽然本节课似乎取得了完满的成功,但是静心思考发现,自己还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朗读习惯没有及时地进行纠正。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不但要注意适时指导学生的朗读而且还要高度重视自身的教学语言的风趣与形象,使学生感兴趣,有兴趣,听得入耳,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