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元稹正名

时间:2021-08-31

  唐代大诗人元稹,离世而去已千余年了,其文学思想之影响与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诗人元稹正名

  元稹(公元779~831年)唐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和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称“元白”,早期的文学观点也相近。其《乐府古题序》一文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之一。有些诗篇用乐府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揭露;但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语言的通俗流畅上,都不及白居易,后期所作,则多写身边琐事。又颇有艳诗,对诗歌创作产生不良影响。李肇《国史补》述及当时诗坛的情况说:“元和后,……学于元稹。”长诗《连昌宫词》较著名,又作有传奇《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有《元氏长庆集》。

  由此看来,元稹在人们的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是:先是得罪守旧官僚遭贬,继而变节投降依附于宦官而荣升至宰相;与白居易友好,但文学不及白居易且多有艳诗,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其实,沿习此说何止《辞海》,千余年来罗织元稹之“罪状”,大致有六。

  1.《新唐书》载:“(元稹)信道不坚,乃丧所守。附宦贵得宰相,居位才三月罢。晚弥沮丧,加廉节不饰云”。

  2.唐代文学家李肇著《唐国史补》云:“元和以后……学于元稹”。

  3.《董解元西厢记·前言》说:“元稹所写的《莺莺传》(一名《会真记》)是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的一篇文过饰非为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法说教,思想反动的作品。"

  4.《薛涛传·元薛因缘》日:“元稹最慕虚荣,爱情不专,自私自利。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

  5.《达县文史资料》第三辑,扬奉禄撰《正月初九为怀念元稹登高一说质疑》述:“元稹在通州三年多的司马任内,有没有政绩?志书上没有记载。在这些日子里,元稹所作的诗不少,而对政事则无只字提及。”

  6.《川东学刊》总第2l期陈正平《通州司马元稹》写道:“元稹只做了“无言责、无事忧、无功无罪的四年闲官,他在通州扮演的只是一名居闲位享薄禄的诗人角色,他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可能做出政绩。”

  凡此种种,已足以使元稹英才无名,气节扫地。然观史海,浏览群书,多有不苟同者。故有必要陈述,以还元稹大诗人之清白,试为元稹正名。

上一篇:品味元稹爱情 下一篇:元稹的后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