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元稹译文(2)

时间:2021-08-31

  《菊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 元稹)

  (二)古诗学习,三步走 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

  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

  4.齐读全诗

  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

  自主学习

  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3.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丛、绕)

  2.陶家是谁的家,作者怎么就想到了陶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3. 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4.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再也没有花了。

  第三步:悟情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1)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2)哪句诗交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分析: “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道出元稹爱菊原因,从字面看,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其中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爱菊?

  分析:“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表现出来。 2.发挥想象,读中感悟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配背景音乐)

  (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指名读、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

  (三)作业布置:搜集、诵读有关描写菊花的诗句。

上一篇:古诗菊花元稹 下一篇:菊花元稹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