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镜子观后感(5)

时间:2021-08-31

  这是一部没有旁白解说的纪录片,配乐也只是配合情节和氛围的小段插入,家长、孩子、心理咨询师们的人物原声才是构成整部影片的曲调。影片的色调整体偏灰,如同武汉雾蒙蒙的江景,画面中明度偏低的部位失去了细节,隐在灰暗之中,体现出一种观察的冷峻。孩子的反抗挣扎,家长的固执己见,夫妻之间的情绪爆发……真实记录的视角下,这部影片充满了饱满的情绪,拥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镜子》所营造出的这种真实感,不仅再现了我们熟知的现实形象,而且,还将那些在我们的日常体验中被隐匿于其中的部分也凸显了出来。当我们看到银幕上的“泽清”“家明”时,不仅会闪现出现实中我们熟知的那个“泽清”“家明”,还会讶异于原来现实中的“泽清”“家明”的背后是有一个如此的家庭。日常生活中迷失了的、在被限定了的体验中捕捉不到的、被隐匿的事物与人的形态,突然呈现在眼前的银幕上,迫使被习惯埋没于现实琐碎生活中的我们刹那间猛醒,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这便是纪录片中的真实带给我们的魅力与震撼。《镜子》是一部遵循真实记录原则的影片,没有过多的装饰与炫技,没有煽情的音乐与解说,然而在纪录片影像的呈现上,可以看到制作团队的创作能力,以及对主题的深刻理解。

  作为纪录片,情节转折的张力让观众心绪起伏。片中出现的众多脸部特写镜头,或夸张、或细微表情变化:无论是家长被问到教育理念的尴尬,或是孩子反省流下的泪水,反抗挣扎时血红的双眼,拼尽全力的嘶吼等等,放大人物的画面,带给观众的不只是情绪,还有所有这些画面背后的思考。作为纪录片,情节转折的张力让观众心绪起伏,因为镜头记录的真实,就是生活的真实。  影片最后,这些家庭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善。一次短期的培训无法解决永久的问题,每一个家庭都要继续走下去。《镜子》不但提出了对于当下中国家庭关系的思考,更提出了在中国经济飞速前行的列车上,会有多少“问题儿童”“问题家庭”已经或正在被无情地抛下。我们的经济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同时,我们物质生活在极大提高的同时,民众的精神、情感、心灵是否做好了准备,是否同时得到了迅速提升?“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每一个家庭都承载着物质获取的压力”。如果由于这种压力从获取物质财富的家长那里转嫁给了孩子,作为镜像的孩子便会反射给家庭,进而再通过家庭反射给社会,那么,最终的承担者终将是这个社会的每一个分子。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我们是彼此的镜子。

上一篇:看镜子观后感 下一篇:镜子观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