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感悟(2)

时间:2021-08-31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感悟二

  “朗读者”第三期麦家的朗读——致儿子的信,绝对催泪。麦家希望为大众代言,把自己特殊性的感受变成一种普遍性的感受,他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男孩子的叛逆,是一种生命现象。关键是如何来面对。

  如何解决男孩子的叛逆,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爸爸去哪儿。在很多漫画中,爸爸是没有脸的,或者只是一团云雾。孩子对爸爸的印象模糊不清,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是缺席的。但在孩子的不良印象中,爸爸却又是坚硬的。

  孩子的成长,一定伴随着孩子和父亲的战争,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在西方《灰姑娘》中,灰姑娘被告知,当她父亲出门的时候,将会被一根树枝把帽子碰下来。她一定要把那根树枝折下来,插在土里,长成一棵树,有一天这棵树上会飞来一只小鸟。

  这段话意味着什么?

  父亲的帽子是尊严和不可侵犯的,代表着父亲的权威形象。那个把父亲帽子碰到地上的树枝,于是有了象征意义。灰姑娘把这根曾经打倒父亲权威的树枝培养成一棵小树,并且吸引来一只小鸟。意味着一个人,唯有战胜父亲的权威,才能如小鸟一样,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们的教育中,常常是母教泛滥,父教缺失。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沉着冷静,勇救他人的小英雄形象。然而,这种宏大叙事的背后也有隐忧,如果司马光不是施救者,而是溺水者,而且旁边没有另一个救他的“司马光”。司马光究竟该怎样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