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400(2)

时间:2021-08-31

  篇二: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400

  毕飞宇与"爱"和解 独特解读亲情打动网友

  对于普通人来说,家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一个无论外面如何变幻,都始终不会拒绝自己的归宿。然而对于毕飞宇来说,家最深刻的印象却是漂泊。

  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毕飞宇有着远超普通人的敏感内心。节目中,毕飞宇坦言由于父母不断调换工作和父系长辈缺失的缘故,自己从小就有种"没有根"的感觉。以至于后来,毕飞宇还曾和父亲商量,说:"你行行好,必须给我们做儿孙的有一个跪的地方。"这种看似独特的想法其实代表着一种大众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思维,令不少网友感叹:"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很容易理解,每个人都知道落叶归根,这种“没有根”的感觉该有多孤独。"

  而父亲的个性同样影响着毕飞宇。由于对工作生活的失望,毕飞宇的父亲平时沉默寡言,面对毕飞宇也无话可说。这种疏离感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后来父子俩第一次亲密接触甚至令毕飞宇感到"煎熬"。好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现在,毕飞宇已经学会了向父亲表达爱意,节目中他就为父亲朗读了自己写的小说《推拿》中的选段。毕飞宇说:"爱的习惯需要好几代人一点点建立。"这种独特的亲情解读为观众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不少观众在看过节目后深受触动,直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父亲,总是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这种现象应该改改了。"

  篇三: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400

  上周六,《朗读者》播出第八期,在这期以“勇气”为主题的节目里,影视演员江一燕向董卿及观众讲述了“老师”一词给自己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及自己对它理解的深刻含义,并在现场深情朗读陈忠实先生的经典文章《晶莹的泪珠》,向祖国的每一位园丁致敬。周日晚,江一燕接受了记者的微信群采访,她对自己的恩师表达了厚重的感激,并分享了她在支教过程中的那些珍贵记忆。

  十年来坚持做公益支教事业,是什么在推动着她?江一燕说:“其实也有很多人都在做这件事情,所以我觉得我不应该被过度地去关注。因此也拒绝过很多的节目和访问。但是这次参加《朗读者》其实我是更想让大家知道我的老师。因为我觉得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如果遇到好的老师或者好的长者、伴侣,能帮助他建立一个正面的人格。成长到今天,我想也是跟我的这些恩师有关。真的特别想去通过这个节目去感谢很多为人师表的老师。”而说起支教过程中的收获,江一燕表示,这一路上收获非常多,“因为我也在这个过程当中继续长大。在孩子们身上,我得到很多的勇气和鼓励,然后充满力量地回到城市面对我的工作,面对困境。当孩子们需要我的时候,我也会像一个妈妈,变得无比地勇敢,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他们。所以这之间我觉得这种影响都是相互的。”

  江一燕还讲了一件她印象深刻的事情,“我其实第一年在山区拍戏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经常来看我拍戏,也是很开心很开朗的一个小孩儿。后来有一个村民无意告诉我那小孩是个孤儿。我到现在都忘不了那个小孩儿那种很悲伤,很落寞的神情,转身就跑掉了。我发现大山里的孤儿心里面真的很自卑,很伤感。那个时候我就在心里默默地说,永远会有人在爱你们,即使你没有爸爸妈妈。”江一燕说,“我作为一个陌生人进入山区,我可以让他们觉得他们不是孤独的,尤其当他们在学习,在奋斗,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我希望能够给他们一种信念,一颗我心里曾经也有过的小种子,因为我知道那种爱,那种温暖,它的力量有多么的强大。”

  江一燕表示,她希望将来可以创作一些关于支教题材的电影,包括一些教师题材的,志愿者题材的电影。如果有乡村老师的角色邀请她,她也愿意出演,“那我就是本色演出了。”江一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