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陈岩石范文(3)

时间:2021-08-31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陈岩石三

  相对电视剧中的其他角色,“陈岩石”这个角色在前几集出场时,称得上是可圈可点(白志迪老师的表演毕竟功力到家,此时剧本的人设矛盾也还没有暴露,剧情也比后期少灌水而更紧凑),但随着后续故事的进一步展开,“陈岩石”这个角色终归是越看越有问题。

  之所以对“陈岩石”这个角色感到“不舒服”,是因为我认为这个角色是一个只编造了一半的、披着变色红旗的、精分式的假共产党人。把真·共产党人的内核砍掉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剩下的虚影中嫁接上二·共的特色——归根结底,陈岩石这个角色的作用,是作为一个象征今天延续了前共政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价值符号而存在。

  答主@布鲁斯金 说得简练:

  一个人不可能既是变革时代的服从者推动者,又是反抗者。角色本身就是矛盾的。

  转郭松民一篇评论的部分内容:

  陈岩石更重要的作用,是象征着“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中的“联系”。其实血肉已经没有了,骨骼和筋络就更说不上了,“联系”只剩下一块小小的皮肤,这就是陈岩石。

  陈岩石真的就通体灿然,毫无问题吗?当然不是。在陈岩石动员工人们用安置费二次创业,组建新大风公司时,就感觉他就不那么自信了,讲话也开始吞吞吐吐了。因为他很可能意识到自己的逻辑出了问题,自己的一生很可能是个笑话——既然自己一生为工人群众谋幸福,为什么工人就被剥夺一空,沦为弱势群体呢?既然组织起来,搞合作经济是对的,那为什么原来好端端的国营企业怎么就变成(改制时也就二十来岁,从剧中除了送礼拉关系有道,性格能力怎么看也不算靠谱)街头小贩蔡成功的私人企业了呢?

  这是陈岩石心里的一个梗,他过不去,想不通,因此话也说不圆,舌头上像打了一个结,脸上的笑容也僵硬起来。他还让大家学习毛主席的《介绍一个合作社》,这不是讽刺吗?私有化的现实,难道不证明了自己的背叛吗?

  编剧周梅森意识到了其中的悖论,为了把这尴尬的场面圆过去,他让为护厂烧成重伤的工人王文革的妻子、眼下立刻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的女工汤成兰说出了全剧最恶毒、最无耻的一句台词:“再困难也比改革开放前好多了,那时连饭都吃不上。”

  这句话,抹杀了陈岩石本人从1945年到1979年这34年间的全部奋斗,不知道陈岩石为什么没有听出来?二流子出身的蔡成功可以说这样的话,但改革开放前的国营大厂的产业工人会说这样的话吗?这个情节完全是与事实违背的。如果说什么人对前后三十年自身境遇变化感触最深的话——那就是今天的下岗工人。新中国建国前三十年,国营工厂,尤其是大厂的工人,不论是政治与社会地位,还是物质生活,都可以说是处在社会上游,多少人的梦想就是当工人,哪里有什么“连饭都吃不上”一说;九十年代初期,身处大规模下岗潮的国企工人或许尝到过“连饭都吃不上”的滋味;如果剧情改成“再困难也比九十年代下岗潮时好多了……”则更真实,毕竟现在有了低保政策,可以吃上饭。

  陈岩石不是一个个案,而是代表了一批老干部、老革命。他们出身贫寒,毛主席、共产党、解放军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对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都有很深的感情,他们没有忘本,保留了中国革命的良心。但他们在政治上是糊涂的,思想停留在民主革命时期。虽然毛主席在晚年为了教育他们,苦口婆心,掰开揉碎了给他们讲道理,但他们始终不能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始终不能从路线的高度去看问题,这在客观上就使他们的一生变得荒诞不经。

  当然,陈岩石是被刻意扭曲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老革命如果真的像陈岩石这样不忘初心,最终都会像魏巍、马宾、李成瑞那样选择挺身而出保卫公有制,从而在历史面前重新赢回了自己的尊严。

  陈岩石在国企改制,也就是私有化的大潮袭来之时,不是带领工人起来保卫公有制,而是说服工人“放下国营大厂”的架子,同意蔡成功持大股,同时为工人争取一部分股份(当然,这比买断工龄这种丧尽天良的做法要好多了),但不知道陈岩石有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一举动,事实上等于确认了私有化的正当性!在某种程度上,也等于确认了侵吞国有资产的正当性。

  有了私有化,就再也没有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工人阶级的整体沦落,也就此开始。但是,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难道不是陈岩石们毕生奋斗所追求的目标吗?为什么在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呢?是自己太糊涂?还是心怀恶意?陈岩石无法面对这个问题。他对大风厂工人的不离不弃,应该是出于对自己负疚心理的一种补偿。

  历史安排给陈岩石最后的角色,是让工人在拿到一笔安置款后和平散去——不是带领他们创造历史,领导国家,做国家和企业的主人,而是让他们和平散去,以便新的资本家可以和平的接管工厂——这真是历史的悲剧,也是陈岩石的个人悲剧。

  附记:周梅森真的是一位细心、周到的编剧,他清楚的意识到了陈岩石身上的悖论,所以安排陈岩石在抗战时入党,而不是在解放战争时入党,并让陈岩石在给省委常委上党课时,在回忆镜头的旗帜上不伦不类的写着“国民革命军尖刀连”。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革命战争,而解放战争则是一场阶级革命战争。如果让陈岩石带着解放战争时入党的“初心”给省委常委上党课,整个人物的荒诞将变得无法掩饰。

  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我接触过两位和“陈岩石”这个角色的人生经历有部分相似的老战士老同志,其中一位最初入的是新四军,另一位在华北参加的是八路军,并且他们都参与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不同于绝大多数的名为被错误打倒的“返城老干部”,实际是脱离群众的老官僚们,这两位老革命在自己的退休生涯里接触最多的是上访群众、下岗工人和被拆迁户——这和“陈岩石”很像;然而,和“陈岩石”并不一样,两位老革命最强调的是斗争团结而不是所谓稳定,他们写文章搞上访拜省委,是为工人为农民为弱势群体。他们批判激化了阶级矛盾的巨大贫富差距和挂羊头卖狗肉式的假社会主义,感情真挚、理论努力以达到深刻而力度上毫不留情。参加过新四军的那位老战士甚至成了当地政府维稳的重点监视对象,常常被约谈甚至被警告,哪会像电视剧里那样,认识一个不会存在任何问题的小金子,开得了神奇的金手指?

  如果说“陈岩石”这个角色的成功性,如同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火一样,来自其部分的写实;那么其荒诞性正是来源是这写实的部分性和选择性。“陈岩石”,是从官僚和被颠倒回来的所谓正常历史的角度出发,经过无害化处理而打造出的一个不会出现在现实中的意识形态价值符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