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党员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2)

时间:2021-08-31

  展示了反贪腐工作的主流形式。同判决书和新闻报道的方式不同,《人民的名义》向公众透露了不同层级贪腐官员借项目、人事安排等事项进行利益输送的流程,有效提升了公众对于贪腐行为的鉴别力,极大提升了公众参与反贪腐斗争的能力和水平,对一些心存侥幸的官员也有一定的震慑力。

  反腐从不是仅仅是纪检部门的事,更加需要广泛的舆论支持和公众的积极参与。《人民的名义》变单向输出为互动传播,可以说是一次面向全国的反腐观摩和形势教育,成功地凝聚了人心、夯实了共识。

  企业职工党员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二

  《人民的名义》是正三观的好作品,不仅仅在于它的题材敏感,尺度不小,揭露了很多公众平常非常想知道却无法知道的内幕,并且通过塑造李达康、侯亮平、沙瑞金等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中干部队伍及制度现状,引人深思。

  观众之所以大爱“达康书记”,是因为他为官公平正义,干事雷厉风行,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实干派,性格“霸道”,剑指官场懒政,符合观众心目中的好官形象。但是在大风厂事件中就已经表现出他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以暂时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来要发展、要GDP、要政绩。其实这样的官员在现实中是很多的,这类干部能力很强,具备改革所需的决心,能够推动一个区域快速发展。但是他们没有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造成了一个区域的发展,伴随着干群关系的恶化,乃至社会矛盾的激化,为社会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变成看似繁荣,实则危机重重的局面。

  剧中反贪局长侯亮平有冲劲、性格倔强、心系群众、嫉恶如仇可谓是好干部,但其师出名门、少年得志,有“二代”嫌疑,并且说话言语“随意”,不按官场规矩办事,“猴精”形象,与观众思维定式中的领导形象不匹配,所以不讨观众喜欢。他也代表着现实中的一类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他们富有活力、能力出众,在工作中有很多新思路、新方法,而且从为群众、社会做贡献中收获满足感,对一些迂腐的官场“规则”嗤之以鼻。虽说观众不喜欢“他”剧中形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侯亮平式干部言语“随意”带来的亲近感和对待群众的热心、责任心是办事群众最喜欢的干部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