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浣溪沙》看晏殊令词的感伤情绪(4)

时间:2021-08-31

  三、原因――双重性质

  究其感伤形成的根源。首先是身份地位,少年得志、终身显达,作为一朝宰相,名誉地位、奢华享乐已不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然而他并非一名普通人,恩宠荣禄反而成为了他身上的一个枷锁,使他失去了作为一名普通人所应拥有的人生乐趣与精神享受,所以在词中他常常把人们所能够普遍体验到的离别相思、悲感哀怜、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等主观感受赋诸笔端,来“追求”体验一下平日在官场仕途中不曾感受到的那份真正的“轻松”与“自在”, 因而在他的词作中总是笼罩着一层幽深的苦恼与淡淡的感伤。“宝筝调,罗袖软。拍碎画堂檀板。须尽醉,莫推辞。人生多别离”(《更漏子》),即使是在欢歌宴饮中也免不了抒发一下离别的惆怅;“闲役梦魂孤烛暗,恨无消息画帘垂。且留双泪说相思”(《浣溪沙》),情感的纠缠使他百转千回;“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清平乐》),荣辱显达使他看透世间冷暖;“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阕堪听,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破阵子》),对光阴易逝、好景难在的痛楚更是久久萦绕于心。也许这正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而这也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官场中无法抒发的,这种矛盾正是形成晏殊感伤情绪的根源之一。从《浣溪沙》为代表的令词看,正是在这一根源的基础上作者情感的直接宣泄和主观意志的自觉再现,在“忧伤”的发泄中寻找解脱和慰藉,内心郁积的情绪无从排解,只好凝结成“愁恨”二字倾吐殆尽。晏殊作为一朝宰相虽富贵显达,但也会感受到人生的不如意,所以表现为温婉的清“愁”。

  可见,晏殊令词为代表的感伤情绪在唐转宋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促使宋代文人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个性张扬到心态内敛,从开朗自信到内心追求,这样的审美兴趣,这样的情感需求成就了宋词这样一个抒情载体。晏殊在这种大环境下或寄托、或哀怨、或相思、或旷达地将内心渴求着、寻觅着、探索着、坚持着的那一份情致化为哀怨悠婉、含蓄动人的小词,在词中寻觅着属于自己和读者的心灵领地。

  ① (元)脱脱:《宋史》(卷311),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195页。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等.宋史(卷311)[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叶嘉莹主编,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