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加快了中国舞蹈的发展步伐(2)

时间:2021-08-31

  二、唐代软舞――玉环舞霓裳

  唐代频繁的乐舞交流,为创作新的舞蹈作品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唐代许多舞蹈就是以中原乐舞为基础,广泛吸取中、外各民族民间乐舞的精华创作而成的。唐宫廷乐舞中不少是为歌颂唐朝历代皇帝而创作的新作品,但其中的乐部融合了大量民族民间乐舞成分。唐代宫廷乐舞有一种流行的样式,叫做“大曲”。它是音乐、舞蹈、诗歌结合的大型乐舞套曲。“大曲”由三部分组成。开始部分叫做“散序”,节奏自由,有器乐演奏;接下来是节奏舒缓的曲调,叫“中序”,以歌唱为主,有器乐伴奏,有时有舞蹈表演;第三部分叫做“破”或“舞遍”,以舞蹈为主,节奏变换,由散板而渐快,到极快,全曲推向高潮。又渐渐地慢下来,最后停下来。无论“散序”“中序”“破”,所演奏和演唱的曲调都有许多“遍”,每遍一个曲调。所以,它的规模体制是很大的。

  大曲中以《霓裳羽衣舞》最有名。关于此舞的起源有二说:一说是玄宗与道士罗公远同游月宫,见仙女数百人,翩翩起着霓裳羽衣舞。玄宗问曲名,仙女回答说是霓裳羽衣舞。玄宗回后,默记其音而作此曲。一说是西凉府节度杨敬述所进婆罗门舞后改为霓裳羽衣舞。实际可能是玄宗结合婆罗门舞与道曲,融合互化,加上一些新内容,编成了霓裳羽衣曲。但玄宗为了抬高自己的形象,便说梦游月而得,证明他与上天是有联系的。舞蹈者上身穿着云霞般的披肩,下身穿着虹霓般的裙裾。头上戴着“步摇冠”,上边插着一串串的珠玉随步摇曳。脖子上挂着镶金边的项链,浑身上下佩带珠翠。那婷婷袅袅的苗条身姿,似乎承担不起身上那薄薄的罗衣份量。《霓裳羽衣舞》采用了传统的“小垂手”的优美舞法,又融汇了西域舞蹈中精彩的旋转技巧,和美妙的音乐相配合,表现了飘渺的仙境,塑造了仙女魅力卓越的形象。

  杨贵妃除了是胡旋健舞的能手,同时也是唐代软舞的高手。《霓裳羽衣舞》作为表演性的舞蹈,当然也该归入“软舞”一类。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曾描写过这样的诗句:“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对这位善歌舞,通音律的贵妃,唐玄宗自然是爱不释手。在唐诗中,有不少描写杨贵妃在唐玄宗面前表演《霓裳羽衣舞》的场景,白居易也赞叹:“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舞》的演出方式不太固定。最早是独舞,仅用舞女一人,红冠蝉鬓粉黛,身着羽衣,婀娜多姿,悠然出场,但不起舞,在第一“散序”中唯婷立而已。“中序”开始后,才翩翩起舞,舞者飘然旋转,动作灵活流畅,好像飞鸟在空中自由宛转。加之一段优美的“小垂手”,体态像杨柳般娇柔。双眉起,脉脉含情,飘飘欲仙。“中序”之后,进入曲破,“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比喻乐曲大体上都是快板,催拍很紧,舞者如跳珠撼玉,该舞也达到高潮。接着,曲子慢下来,舞者像飞翔的鸾鸟收起了翅膀,用鹤唳般一声长音结束了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