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杨万里赏析(2)

时间:2021-08-31

  杨万里写诗,最讲“活法”,“透脱”。他在<颐庵诗稿序>中说:“……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他认为诗不能像糖:一放进嘴,就知道它是甜的,吃到最后,却变成酸的;诗应当像荼(古茶字)经过品尝才让人感知到它的甜味。读者读这首咏月词,初时只看见全篇仅有一句写月,还是用的“如玉”这个相当陈旧的比喻,读来很可能有几分扫兴,——这正是在“病其苦”。可是只要读者细心品尝下去,那么洒在绿叶红花上的月光,伴和着挺拔修竹上的月色,在月的阴影中的诚斋,此夜的月,十五十六的月,便都会成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月光图。这些图全都经得起人们的反复吟味,因而全篇也就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的艺术效果。再说作者使用的又是白描手法,用这种引而不发的方式启人想象,其表达力往往可以超过一切言词。比如,词中说“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十五十六的月色自然好极了。

  但如何好法呢?不论读者想出多么优美的字眼来形容它,其他读者仍然可能想象到更美十倍的境地中去。——凡此种种,又是此篇“苦未既,而不胜其甘”的地方。这首词的超脱处还不在于此。读者如果继续品尝,还可以发现作者是在写月,但又不全在写月,更重要的,他是在借月写人。不然就不好理解在月光朗照之下可写之物很多而作者偏要写他的园、他的竹、他的斋的原因。应当说,这些环境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还有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作比喻的玉的坚和洁都透露出一种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蕴了更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当然,这一些也都是要欣赏者通过咀嚼而慢慢品味才能获得的。  知识扩展:练习  1.(2分)“诚斋”是杨万里的,在词中还指。

  2.(3分)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未到”、“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

  C.“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的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

  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3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号书斋(书房)(2分)

  2.A(没有不满,全词都充满喜悦之情)(3分)

  3..今天才七月十三日,月色已经如此美好,而这还不是最奇艳的景象,十五、十六将有更美好的月色(1分),使刚才已满足的心情,又产生新的期待,表现了作者对光明、洁净、美满未来的懂憬与追求。(2分)

上一篇:晚风杨万里 下一篇:探梅杨万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