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写作特点

时间:2021-08-31

  作为贯穿“新月派”前后期重镇的主要代表人物,徐志摩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与其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之统一,形成了徐志摩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但是“……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说梦的!⑵” 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徐志摩的诗歌,最好还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具体分析,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不要以偏概全,犯了“捧杀”和“骂杀”的旧疾。

  徐志摩不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曾向港英当局举报并最终破获了一起毒品走私案件;他痛恨黑暗腐朽的社会,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难,却找不到出路,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他赞美列宁,认为“他的精神竟可以说是弥漫在宇宙间,至少在近百年内是不会消灭的”,但又声称“我不希望他的主义传布。我怕他。……铁不仅是他的手,他的心也是的”;他欢呼升起在冬宫的红旗,讴歌“那红色是一个伟大的象征,代表人类史里最伟大的一个时期;不仅标志俄国民族流血的成绩,却也为人类立下了一个勇敢尝试的榜样。”但是转而,他又抨击十月革命,呼吁“青年人,不要轻易讴歌俄国革命,要知道俄国革命是人类史上最惨刻苦痛的一件事实,有俄国人的英雄性才能忍耐到今天这日子的。⑶”

  徐志摩思想上的矛盾,导致了他的诗作形成了多种风格。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为此争论不休,因为毁誉双方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许多证据。由此可见,在徐志摩的一生中,其思想是极其复杂的。而这种复杂,正是其人生发展经历的外在表现。